愛伊米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根據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約14。1億,而國土面積只佔我國31%左右的印度,他們的人口卻接近了14億。

對於人口密度較大的中印來講,建造高樓大廈無疑能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別說是我國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就算三四線城市的建築,也都在朝著“高”處造。

就拿全球知名的摩天大樓舉例,在前61棟高樓排名中,我國就有31棟,阿聯酋有13棟,美國有7棟,但作為全球第二人口大國的印度,卻連1棟高樓都沒有上榜。

為什麼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卻不盛行高樓大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1。印度宗教思想盛行,絕大多數教徒奉行“安於現狀”的生活態度

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印度的宗教派別、神明數量之多,在全球範圍內都屬於頂尖水平,同樣,印度的教徒數量也是如此。

其中,大量宗教信仰的內容都是類似於“生活=修行”,生活是否如意,都來源於神靈的安排,有了“天命”思想的灌輸,信徒就會變得更加安於現狀,他們就會失去奮鬥的意義,這種就是“惰化思想”。

印度有很多過激信仰的人,都會選擇去當苦行僧,不上班轉而去乞討就是日常生活,甚至很多不願努力的人,還會盡力勸說他人跟著他“一起不努力”,試問這種思想,怎能不拖慢國家經濟的增速發展?

再考慮到宗教在印度根深蒂固,想要改變,難上加難。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2。印度的土地制度,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印度的建設發展

18世紀90年代至19世紀90年代,印度原本的農村公社體制被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替代,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土地逐漸變成了印度人民的私有財產。

大量肥沃的土地都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平民只能獲得小部分貧瘠的土地,或者他們直接租賃地主家的土地來耕種。

土地制度的分配不均,導致了印度貧富差距開始變大,大量農民只能保持最簡單的生存,至於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那是想都不敢想。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不過到了1949年,印度開始對土地進行改革,但由於印度的土地資源管理始終沒有統一的法案,再加上印度的諸多土地資源管理部門職能劃分不清,這就導致印度土地資源管理呈現出混亂的情況,而且各邦之間的土地規劃也不相同。

一般情況下,印度土地性質分為四大類,

分別為新地、舊地、部落屬地和政府用地。

舊地:印度獨立前個人擁有的土地,舊地可以在沒有官方批准的情況下隨意買賣。

新地:印度獨立後,政府給予沒有土地的印度人一塊土地,買賣需要得到政府審批,順利交易需支付一筆手續費。

部落屬地:土地所有權歸於部落,一般不作為買賣之用。

政府用地:雖然政府呼叫較為方便,但總面積相對較少。

在如此複雜的土地制度下,即便是印度政府想要斥巨資建設高樓大廈,那也得解決土地買賣問題,私人土地主不賣,或者價格無法談攏,這些都是印度無法大面積建造高樓大廈的原因。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3。國家、人民資金有限,印度建築配套設施有待提高

建一棟200米以上的高樓大廈,所需要的資金動輒就是幾十、上百億,一個沒有強勁財政實力的國家,很難大面積開造,饒是我國,一開始也都集中在北上廣深大興土木,後來隨著經濟不斷騰飛,這才慢慢去其他城市大面積造高樓。

印度雖然國家GDP總量可以位列全球前10,但人均GDP的排名卻相當靠後,而且再考慮到種姓制度的影響,這就導致印度的貧富差距,遠比想象中更加巨大。

可以設想一下,在種姓制度的影響下,低種姓賺錢難度大,就算印度大面積造高樓,作為主要人群的低種姓,奮鬥一輩子都不一定能買得起一套房。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作為富裕的高種姓來講,住在60~130平的大樓中,完全沒有必要,難道住別墅不香嗎?

低種姓買不起,高種姓不屑於住,唯獨剩下“中間人”,這批人的市場需求很小,而且平常住個150~250平的房子,還是綽綽有餘的。

就算最後把大樓給造起來了,但供水、配電、排汙怎麼辦?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中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來看,在調查的148個國家中,印度的基礎建設水平排在第85位,除了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特大城市有供水系統外,其餘中小城市的供水、配電都是問題,甚至連普及公廁都是問題,這些問題都不足以支撐印度大面積造高樓大廈。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4。印度現階段側重點不同

印度雖然國土總面積不到我國的1/3,但平原面積卻相差不多,甚至實際可耕種面積高達1。6億公頃,比我國都高。

再來看氣候條件,印度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終年高溫及充沛的降雨量,再配合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的土壤,能讓大量農作物達到一年三熟,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印度的農業具備了極高的“天花板”。

如今的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牛奶、椰子、生薑、茶葉與黑胡椒的生產國,此外,印度還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小麥、稻米、砂糖、花生與淡水魚產地以及世界第三大煙草生產國。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2018年,我國在耕地面積僅有印度76%的情況下,產出了6。58億噸糧食,人均糧食產量約982斤,但印度的年糧食產量僅有3。3億噸,人均糧食產量約472斤。

以水稻為例,印度的水稻種植面積高達4400萬公頃,在比我國多出1500萬公頃且印度水稻是一年三熟的情況下,年產量居然比我國少了約4萬噸,看到這裡,還是得感謝袁隆平老爺子,否則糧食問題十分棘手。

雖然如今印度農業發展水平不高,但潛力卻極其巨大,目前印度仍有大量人處於溫飽邊緣,這就導致印度現階段與其大肆興建高樓大廈,不如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還不趕緊造高樓大廈

總的來講,印度現階段人地矛盾不突出,解決全民溫飽是大事,至於大面積造高樓大廈,目前還沒這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