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根雕藝術是一種“奇”與“巧”相結合的獨特造型藝術,具有奇特、唯一、古拙、三維立體等特點。其起源於我國的西南地區,經過幾次的人口遷移,根雕藝術被帶到了廣東沿海一帶。據悉,上世紀70年代末,根藝在全國復甦並蓬勃發展,從事根藝創作的人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如今,廣州地區以白雲山為中心的周邊村落仍有少數的根雕根據地。

根雕被列入白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其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增豐紮根白雲沃土多年,潛心耕耘,將根雕技藝發揚光大,讓形態各異、充滿想象力的根雕作品閃耀白雲,走出廣州、走出國門。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增豐。

木匠小子“玩”出名堂

根雕作品走向世界

《雷霆萬鈞》張牙舞爪、《女媧補天》柔中帶剛……在王增豐的工作室裡,一件件含蓄又傳神的根雕作品將人們帶入一個奇異的世界。根雕的含義似是而非,似乎不同的人能從中獲得不同的釋義。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一件件根雕作品一一陳列。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如今,這些古樸的藝術作品靜靜地待在鋥風藝術研究院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它們曾被帶出廣州、帶往全國,甚至帶至日本、印尼等國家參加展覽。作品的創作者王增豐也獲得了多位國家領導人題詞讚許,“業精於勤”“神來妙趣、巧奪天工”“根藝傳神”……工作室裡隨處可見的題詞顯示了這位根雕藝術家的藝術功力和業界地位。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在根雕界,王增豐有過很多個頭銜,中國民協根雕藝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雕刻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等等,甚至連中國民協根雕藝術委員會都是由他發起籌辦的,但誰曾想到,最初玩根雕,王增豐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王增豐出生於木匠家庭,雖然長輩從不教他,但從小看著爺爺、父親製作傢俱,小小年紀的王增豐很輕鬆便學會了如何給老人制作柺杖、給父親製作菸斗,“農家子弟,屋前屋後都是奇怪的木根,就是雕著玩。”後來,王增豐當兵,在叢林訓練中,滿山遍野的各式樹根成了他的好朋友。慢慢的,他成了軍營中小有名氣的“根雕藝術家”,這便是王增豐所說的“不務正業”。後來,王增豐從事過很多行業,根雕對於他來說就是“玩”,沒想到,一玩就是幾十年,一玩就玩出了個工藝美術大師的頭銜。

痴迷根雕無法自拔

遊歷各國“尋根”

年紀漸長,王增豐遊歷越南、泰國、緬甸等各國,尋找合適的樹根,在不斷的學習中頓悟。“根雕的根本就在於造勢,這是我的藝術觀點。要有它的故事,要‘神滿氣足’。”講起自己的每件作品,這位國內赫赫有名的雕刻藝術大師眼中帶光。王增豐隨手一指自己桌面上的龍形筆架,小小一件筆架,就已經是一件故事。有一年,王增豐跑到內蒙開會,他在當地人留下來當柴火燒的木材堆裡發現了這個“寶貝”,“我一看,這個木材的型很好,有點龍形的意思,就買下來了。”在當地人眼裡,這是塊燒火的材料,而獨具慧眼的王增豐看到它時,一架如龍穿行雲霧的筆架已經在腦海中隱約成型。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好的根雕作品離不開優質的樹根,王增豐每次出行都帶著“尋根”的任務。幾十年來,他跑遍了全國、跑了十幾個國家,尋找適合做根雕的樹根。“能不能用、材質好不好,有沒有使用價值和創作價值,一定要自己去看過才知道。”多年來,王增豐在全國搭建了“尋根”網路,在外結交的朋友都知道王增豐喜歡找樹根,看到形態各異的,會拍照給他,王增豐看到合適的,便找時間前往收購。“廣東不是根雕大省,榕樹根太鬆,不適合做根雕。目前外地最珍貴的樹根是崖柏、紫柚、海南黃花梨樹根等等,你看,這是我從印尼淘回來的,這是……”說起各種樹根,王增豐便停不下來了。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王增豐講述根雕作品的故事。

形態各異的樹根有了,接下來是考驗創作者想象力的時候了。“很多作品,我動刀的地方很少,我很少去刻眼睛、鼻子,太過於形式化。”對於珍貴的樹根,王增豐選擇保留其最原汁原味的形態,在他看來,根雕的本質在於含蓄,太過直白則失去了藝術性。因此,根雕藝術十分考驗創作者的想象力,每次拿到一件樹根,王增豐要反覆看上十幾天,之後才在幾十種工具的輔助下將自己的想象雕刻出來。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王增豐創作的根雕作品。

外界認可是精神支撐

非遺創作者需要更多自信

上世紀70年代末,根藝在全國復甦並蓬勃發展,從事根藝創作的人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現在,廣州地區以白雲山為中心的周邊村落仍有少數的根雕根據地。

作為白雲區非遺專案之一,根雕要如何傳承發展,需要怎樣的環境?王增豐也有自己的看法。“俗話說,高手在民間,而民間的東西,我們要想辦法把它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王增豐說,創作者們需要給予更多的自信,這個自信來源於創作本身,也來源於政府、群眾的支援。

「尋訪白雲非遺」一塊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還走向世界!

“我們區自己珍惜了才有自信,不珍惜哪來的自信?”王增豐說,非遺也好,民間技藝也好,政府可以多組織一些統籌性、系統化的活動,把這些技藝集合起來,可以做展覽、可以做評比,“要給他們鼓勵,至少是精神上的鼓勵。”

王增豐說,手工藝品的鑑賞有門檻,很多手工藝人難以憑藉作品養家餬口,但他覺得來自外界的支援和鼓勵很重要,有時候,這些可能是支撐手工藝人一直做下去的動力。“其實,我做這些不賺錢的,但我拿到了最高階工藝美術師的職稱,得到了官方的認可,這比賺多少錢都珍貴,這是榮譽。”

文|方洽旋

圖|石建華

排版|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