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導語:在電影《春潮》的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你與母親的關係,就是你與世界的關係”。

母親與女兒的關係,在親密中,又有著非常微妙的聯結。母親對女兒的成長,甚至女兒的下一代都會有潛在的影響。

拿破崙。波拿巴也曾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他把自己生活中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在家庭中母親對自己意志、力量、自制等方面的磨練。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母愛都值得被歌頌。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的《母愛的羈絆》,就介紹了一類“愛無能”的母親,作者將這類母親稱為“自戀型母親”。

但這不是一本抨擊母親的書,本書意在探討如何更好地讓母親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女兒,而受到母親傷害的女兒,如何更好的自我療愈,擺脫母愛的羈絆。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一、自戀型母愛的兩大特質

自戀型母親存在的問題就是母性自戀。想要了解母性自戀,需要先了解什麼是自戀。

自戀一詞源於希臘神話。納西索斯是全希臘最俊美的男子,有一天,他來到一個池塘邊,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為此深深地著迷。無數次,他將手伸入水中,想要擁抱自己的“愛人”,卻每一次都陷入絕望。為與倒影合一,他溺水身亡。最後,他的身體化作了一朵晶瑩剔透的水仙花。此後,水仙花也成為了“自戀”的代名詞。

美國心理分析學會把自戀定義成:“一種把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病態現象”。

而那些無法看到並接受孩子真實存在的母親,是典型的自戀型母親,對他們而言,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情感的匱乏,關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

自戀型母親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不願瞭解或認同他人的感覺、需要。

自戀型母親不知道,也不在乎孩子需要什麼。她們總是從自己出發去理解別人的需要。長此以往,這會讓女兒忽視自己的感受。

一個孩子因為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打架而被老師請了家長,這讓媽媽感覺很沒面子,回家不由分說就“收拾”了孩子,警告她以後不許惹是生非。不去關心孩子為什麼打架,很有可能孩子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

母親完全在自己的情緒世界或自戀需要裡,不能看到孩子的發展需要。長此以往,孩子除了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也很可能不會主動為自己爭取什麼,或者不知道表達自我需要的尺度在哪裡。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強烈的自我關注,任何事情只從自己的角度和考慮出發

a,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b,相信自己的是特別的、獨一無二,只能被其他地位高或者社會名流所理解,也只能跟這樣的人在一起。

c,需要過度的崇拜,對自己的成就往往有著過高的評價

自戀型母親往往覺得只有自己的事最重要,別人的事那都不是事。這種行為會讓女兒習慣以他人為中心,忽視自己的正常需要。

朋友蘭藍曾經在半夜發信息跟我吐苦水,她說自己今年34歲了,但媽媽依然事無鉅細地照顧,從她吃什麼、每樣菜吃多少,到認識什麼人、是否能跟對方交朋友,甚至連生孩子都為她計劃好了。可問題是她是個獨身主義者,根本就不想找物件。

每次為此事和媽媽爭吵,她媽媽一開口便是:“我說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啊?”她真的很希望媽媽能停下來,認真聽聽自己說了什麼。可每一次,媽媽都沉浸在自己的焦慮和不安中,試圖透過說教和控制,讓她努力靠近自己心中的那個完美形象。

從蘭藍和母親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親子關係:我說的,你聽不到;你說的,我必須得聽!控制慾下的愛,產生了錯位。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二、自戀型母愛對女兒的自我成長、親密關係、育兒方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我成長——自我價值感低,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自戀型母親總是對自己低要求,對別人高要求,特別是對女兒的要求很高。

在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女孩問她媽媽:為什麼你看不到我的努力,只看得到別人家孩子的好呢?媽媽回答:我怕你驕傲。女孩聽完就哭了,她很委屈,母親總吝嗇她的誇獎,從來不會去肯定自己,總是對她的要求非常高。

母親的打壓,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對自己的判斷產生偏差。

孩子可能會常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即使他已經做得不錯,但自我價值感仍然很低。

為了贏得母親的愛和讚譽,女兒會一直艱難地尋找“正確”的方式去迴應母親。

最糟的是,自戀的母親永遠不會因為女兒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而稱讚她,而這恰恰是女兒成長為一個自信的女性所必需的。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情感上——自戀型母親帶給女兒扭曲的情感價值觀,陷入“強迫性重複”怪圈

你是女孩子,以後嫁人就是人家的人了。

我是你媽!我還說不得你了?

要不是為了你,我跟你爸早就離婚了,你還這樣對我

”……這些是去年的熱播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的媽媽趙美蘭對她說的話。媽媽的強勢與重男輕女,加上爸爸的懦弱與缺席,讓蘇明玉內心遍佈傷口,也造成了成年後的蘇明玉人格上的缺陷,懼怕在婚姻中承擔責任。

《愛的藝術》這樣描述:不成熟的母親,把孩子視為自身的一部分,她對孩子的愛很可能是一種自戀,不過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

母女關係是獨特的,女兒如果在早期的母女關係中得不到肯定,那麼女兒就會認為她的努力是沒有結果的。

即便是怎樣的費盡心思也無法取悅母親,得不到任何回報,這對孩子以後的婚戀有著深遠的影響,

成年後甚至容易陷入“強迫性重複”怪圈。

著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家瓊斯把強迫性重複定義為:一種盲目的衝動,重複早期的經驗與情境,無關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樂或痛苦。不管這種行為危害多大,或多麼具有毀滅性,個體總是被迫一再重複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無能為力,控制不了這種強迫性。

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1920年在《超越快樂原則》一文中提出。他發現,孩子在媽媽離開房間後,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裡扔出去,再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

作家張愛玲曾在《天才夢》裡回憶,母親從小就對她頗為挑剔,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完美主義母親的肯定。從法國回來後,母親更是對她惡言惡語,打量她許久說:“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不曾在母親身上得到過愛和肯定的她,在母親語言上的打擊下,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她變得自卑和敏感,即便後來譽滿上海灘,她依然表現出對胡蘭成“低到塵埃裡”的愛。胡蘭成數次出軌觸犯自己的底線,但她選擇一味的忍受,即便最後在絕望之下,決定與胡蘭成分手,卻仍然把她積攢已久的一箱稿費送給胡蘭成。

由於自戀型母親在情感上過度的貧乏和強烈的自我的專注,使得她們無法為自己的女兒提供無條件的愛和情感的支援。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親子關係——愛與傷害總會同時被傳承

自戀母親很可能也未從她的母親那裡得到過充滿共情同理的愛,而如果女兒從自戀母親那裡經受的創傷未被療愈,這種痛苦的遺產有可能會代代相傳。

記得一位朋友和我聊天時曾說,她的先生多次“控訴”她在談話時只顧著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說的才是對的,而對別人的觀點置若罔聞。後來有一次在孃家,因為給妹妹介紹物件的事跟母親意見不合,結果母親一直自顧自說自己的,甚至聲淚俱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對她所持的觀點完全沒聽進半句。這時候,她才突然意識到平時先生說對她的“控訴”不是空穴來風。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她傳承了母親身上的這種自戀特質,只在意自己的感受。

三、自戀特質代代相承,應如何破解“自戀型母愛”的羈絆

當自戀型母親的女兒當上了母親,很可能重蹈覆轍,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自戀的母親,怎麼才能終結這種可怕的遺傳呢?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克服自戀才能獲得愛的能力。願你我都能擺脫自戀的枷鎖,迎來開闊、光明的人生。

發現和承認自戀障礙,

理解問題所在,接受現實,嘗試共情訓練。

母親是女兒的榜樣,

母親有自戀特徵,女兒有很大的機率會被遺傳。

認識事物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只有發現並勇敢地承認自己有自戀母親特徵,再著手解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像我上面說到的朋友的例子,她已經開始認識到自己有自戀特質。

值得一提的是,《母愛的羈絆》作者媽媽曾經就是一名自戀型母親,在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博士著手準備書寫該書時,就希望能獲得母親的幫助,一開始母親並不願意,怕自己出現在書裡是一個不好的形象,但後來經過女兒的溝通,那位曾經羈絆她的媽媽還是給予了她支援,這無疑具有積極的象徵意義。

如果你察覺到自己有自戀特質,還可以嘗試共情訓練。

試著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故意遮蔽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充滿情感的人,需要被理解被支援。可能自我調節進行的過程會比較緩慢,帶來的效果也不像特效藥立竿見影,但是學習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去愛自己不就是值得做一輩子的事嗎。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正確認識,原諒母親

用健康的方式處理與母親的關係

每一個生命的長成都有著它特有的不易,幸運和不幸,力量和無助。如果你的母親有著自戀特質,並在和你的關係中造成了困擾,那麼,嘗試瞭解母親的過去,通過了解她的成長經歷,理解她的個性形成。

其一,接受母親的缺點。

我們應當意識到,有的母親可能並沒有愛和同情的能力。而母親經常被孩子視為愛、同情和安慰最可靠的來源,當母親沒有給予孩子這些東西的時候,孩子會轉而指責自己,形成一種“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媽媽才不愛我”的錯誤概念。所以要想擺脫自己成為一個和母親一樣的自戀的人,首先第一步就是看到母親的不完美,接受她的缺點。

其二,

正確認識

。自戀特徵是一代又一代遺傳下來的,並不完全是母親的錯誤,母親其實也是一位和你一樣的受害者。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對自戀母親的特徵就可以從主觀上正確認識問題。

32歲的小茹跟我分享,讀了《母愛的羈絆》之後,對照書中的自戀特質,她發現自己的母親其實就是一個自戀型母親。從小母親口中就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她說:小時候當媽媽嘲笑我的身材的時候我總是躲起來偷偷哭。現在我看開了,我已經意識到不管我怎麼樣她都會有新的攻擊點,即使我把身材保持在她要求的範圍,她仍然會說我不會教育孩子,沒給她打電話等等。現在,我明白我不能再被她左右了,我要過我自己的生活。”

當我們原諒並接納了母親的全部,就在自我療愈的路上邁進了很大的一步。因為,不管母親是否完美,她都會是我們無法分割的一部分。唯有整合,我們的內心才能真正歸於寧靜,我們的人生才能從分裂走向完整。

美國小說家賈米·阿滕貝格:人們早就應該停止責怪父母,開始自己負責。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發展並接受自己的個性,找到真實的自我,避免把自戀特質傳遞給下一代

自戀特徵主要是受到母親的羈絆太多,受控制太大,失去自我。解決自戀特徵就是要找到自我,真實的,全面的,有效的,找到真實的自我就找到真實的自我情感價值觀。

《母親的羈絆》一書介紹了兩種訓練方式,透過訓練,可以找到真實的自我。

第一種:本色女人拼貼畫。

找一個紙板和一些女性雜誌,然後找到代表成年女性積極特質的圖片、代表你現狀的圖片,以及你將來想成為的人的圖片,將它們貼在一張紙上,時刻提醒你自己,當你發生改變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以此來激勵自己,提醒自己。

第二種:列清單法。

列一份清單,寫上自己想要的東西和喜歡的事物的觀點。比如教育、政治、教養觀念、戀愛關係、男人、女人、朋友、電影、書籍等等,想到多少就列多少,越多越好。透過想和寫,藉助自己的觀念、欲求、愛好、信仰等描述自己。

每一個母親都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我就是我的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母親的生命裡有原生家庭的傷害,她就需要獲得覺察,經歷醫治,中止“母愛的羈絆”。

寫在最後:在養育女孩方面,母親的角色比父親要重要的多。

我們去正視自戀母親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幫助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能夠獲得愛與同情的能力,能夠獲得內心的幸福和充盈。

埃利布·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這樣說:“如果一個人能富有成效地去愛別人,他也會愛他自己;如果一個人只愛別人,他就根本沒有愛的能力。

願我們在愛別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最後一首紀伯倫的《論孩子》送給在讀此文的你: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