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有一種潮汕美味,叫“控窯”

有一種潮汕美味,叫“控窯”

窯出來的番薯

文/周建苗

窯,對於潮汕人來說,是濃濃的一種鄉情。除了瓦窯,還有著窯番薯,童年的趣事是每一個鄉村長大的人,難以磨滅的美好記憶。而在夜深人靜獨自一個人之時,或在思念故鄉的親人朋友之餘,莫名其妙的想起“控窯”,每個潮汕人的心頭便多了一份甜蜜,一些美好。

窯,淵源於古代燒羊制佳餚的“穴”。在這兒,我說的“窯”,秉承古風,指的是土塊烤燜佳餚,有著返樸歸真的味兒。窯,會意字,從穴,從缶。穴,土室;缶,瓦器。東漢·許慎《說文》語“窯,燒瓦灶也”,表示燒製瓦器的地方。窯佳餚,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美食,流行於潮汕、深圳、惠州、河源、梅州、贛州等地方。而最有名的,要數潮汕地區的“控窯”了。因為,潮汕鄉村家家都有種番薯,番薯可隨地取材,所以“控窯”更多指的窯番薯,有著憶苦思甜的鄉情,更有著對美食的喜愛。

有一種潮汕美味,叫“控窯”

窯番薯

窯番薯,是潮汕鄉村孩子休閒玩耍的一種方式,既有著吃的又有著玩的,樂趣無窮。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說到“控窯”臉上都會露出會意的表情,有一種久違的欣喜莫名的衝動。因此,就有如春節,總有著那麼一些人,一家老小婦幼全家出動,到荒地裡“控窯”,尋找兒時的美食以及美好記憶。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傳承著潮汕鄉村傳統文化,傳遞著家鄉的鄉情,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也給予現在孩子留下美好記憶。

窯的風味,有著燒烤的味道。這不由令人想起,金庸筆下的《射鵰英雄傳》中寫所寫:“黃蓉……不一刻腋下已夾了一隻肥大公雞回來……黃蓉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臟洗剝乾淨,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外,生火烤了起來。烤得一會兒,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溼泥乾透,剝去幹泥,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洪七公就是為能吃到這隻叫化雞,才肯教郭靖武功。於是,這隻外酥內嫩、香氣四溢的叫花雞便結束在了洪七公一個滿足的嗝。

看著想著,口中已垂涎,似乎天底下最好的美食,這是這種燒烤的味道了。潮汕人的“控窯”,與燒烤的“叫化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潮汕地區的“窯”,用土塊壘起土窯,柴火把土塊燒紅,把番薯、芋頭之類放進在窯裡,砸碎燒紅的土窯,用高溫炙烤,俗稱“控窯”,是鄉村農家孩子最愛耍的玩意。這與“叫化雞”的相同之處都是“烤”出來,不同之處的這種“烤”不著火烤,是土“焐”,似乎比“烤”更勝一籌,味道更為獨特,這也難怪有那麼多的潮汕,對“控窯”樂此不返!

有一種潮汕美味,叫“控窯”

燒窯

兒時,我總小夥伴們到田地裡“控窯”,摸爬滾打,弄得全身髒乎乎的,可心情卻是那麼的歡快。窯蕃薯,就是於翻過的蕃薯地裡,或於一個空闊的田地,找來大小各異整齊的土塊,然後於地面挖一個坑,再把坑的四周散土抹平,留出一個燒火的缺口,於坑的四周,一圈一圈的壘,壘幾層後,再於留出的缺口上架上一塊長方形土塊,這樣,窯門就留出來了。然後再壘,一層一層的往上縮,往上收,至最頂,窯也就密封住了。這樣,徹窯便完成了。

然後,就是燒窯。用找來的一些稻草,或是曬乾的蕃薯滕,或是竹枝、竹殼、柴片等的,塞進窯門往窯裡燒,邊燒邊吹邊掏火灰。就這樣燒了個把鐘頭,燒窯的人的臉弄得烏漆抹黑,熱火便把土塊燒黑燒透,燒紅燒白。看著窯頂,冒著濃濃的白氣之時才熄火。快速的掏盡窯內灰燼,飛快的用土塊封住窯門,迅猛的在旁邊封上塵土。再用小竹枝,於窯頂捅一個小洞之後,邊放蕃薯邊於四周捅燒紅的窯土,一個個的放一層層的捅窯土,直至窯滅於無形。再用磚塊,把土塊敲碎,讓燒紅細土把每個蕃薯嚴實的包裹,再於上面覆土,邊覆邊敲邊壓,一層一層的土往上覆往上壓,至用手捂著,不感到有熱氣散出時,才算敲窯完成。雖細節麻煩,但壓窯的動作,都在片刻間完成,越快越好,為的是避免燒紅土窯的熱氣散發,從而土塊焐燜不熟番薯,“控窯”失敗。

孩子搗蛋調皮,記得小時有好幾次窯番薯,其番薯都是從地裡隨手拿的。也即是從附近的番薯地人家種的“番薯隴”裡拔的。“拔”是好的說法,說白了便是“偷”。到處氾濫的番薯地,拿上幾個番薯,是很簡單的事情。而往往,附近地裡的人家,見到孩子窯番薯,就把番薯地看得很緊,擔心孩子去偷他們地裡的番薯。孩子見了,便是偷偷的笑。無奈,只能跑回家中,從床底下拿了幾個番薯出來。與大一點的孩子“控窯”,他們都會欺侮小一點的孩子,找土塊、找柴火等的事情,都會吩咐著小一點的孩子去幹,可收穫的事卻沒有他們的份。

以前的祠堂內,裡面因村人放磚瓦,留有塵土瓦片,下雨天我們也於祠堂內“控窯”。其砌窯的土塊改用為“瓦片”,砌成了“瓦窯”,用火燒,同樣的能把番薯窯熟。大一點的小孩,就會叫我們出去“走窯鬼”,走了一回還說不行要走二回,走近了還說不行要走遠一點,就這樣的圍著整個村子四周走了一回又一回,直累得精疲力竭、粗氣大喘。回來時,我們已不見了他們,直往窯過的地方跑過去看,窯還沒被開挖。欣喜之餘,飢腸轆轆禁的我們,禁不住美味豁出去徒手開挖,沒想到挖著挖著卻聞到了一些臭糞味,一看,好呀,窯裡怎的多了一堆“大便”。原來,窯的番薯被大一點的孩子挖了食了,並且拉了一泡“大便”,讓“走窯鬼”的孩子走完了開挖,很是缺德。我們破口大罵他們之餘,遠處已傳來了大孩子們的轟然大笑,也不知他們在窯內拉“大便”,其窯的熱氣也會“窯”熟了他們白白的屁股……

有一種潮汕美味,叫“控窯”

鼓窯火

潮汕人窯番薯有“走窯鬼”的說法,自孩輩時,我便聽說之,也神乎其神。孩子“控窯”,由於年紀小經驗不足,或燒火時間不足,或番薯放大個了,或等的時間不長等的,總有番薯窯不熟的。於是,他們便信奉有“窯鬼”搗鬼的說法,所以也即有了有趣的習俗“送窯鬼”。人們認為“控窯”的成功,是因為神鬼在冥冥中保佑。在砸完土塊後,由年齡最大輩分最高的人守窯,其他人員去“送窯鬼”,有人夾起燒過的土塊、有人夾起燒過的炭塊,默默地向有水的地方走去,不得回頭看,到水邊把炭塊和土塊丟進水裡,開始唸咒語“泥頭浮,火炭沉……”,看到土塊與火炭充分吸透水,便可往回走。

其實,這都是迷信的做法。孩子小的不懂,大的懂。那些守窯者(大孩子)知道“送窯鬼”荒謬,飢餓難耐之餘,守著散發陣陣香氣的番薯,忍不住就把番薯全部挖出來吃完,再把紅薯皮、渣等,重新埋回窯裡去。當那些小一點的孩子回來一起開窯後,發覺只剩下薯皮、薯渣、小紅薯丁,或窯不熟的番薯。守窯都便裝作驚訝和恐慌的樣子大聲質問,是不是你們對窯鬼不敬,惹惱了窯鬼,使番薯窯不熟,窯鬼也把熟的番薯薯吃了?從未見過這樣的情形,那些“小不點”驚慌得目瞪口呆,由於害怕恐懼,餓著肚子也不敢做聲。

再後來,小一點的孩子長大了一點,也理解了“走窯鬼”是別有用意,於是便學著用這樣的“伎倆”,再去欺騙小一點的孩子,而且屢試不爽。這樣,“走窯鬼”的習俗就一直傳了下來。其實,誰也沒有看過“窯鬼”,真的“鬼”,就是那些使壞的“守窯人”。但這卻能使孩子對“控窯”,有了更多的樂趣;也使“控窯”,有了趣味,也樂此不返了。

有一種潮汕美味,叫“控窯”

開窯

當然,現在“窯”的美食,已普遍的出現於鄉村的農家樂中,更有商業化的味道,投其人們的所愛。其“窯”味,也層出不窮了。農家樂的“窯”,為小型的磚窯,窯內中間留有放窯食物的空隙,把食物放於裡面,窯口再放火鍋。用炭火燒,吃著美美的或魚肉或羊肉或鳥肉等火鍋,以及配著花生、毛豆、小魚等小食,飲著啤酒、白酒、飲料,沐著野外清風,幽靜美景,悠然的品味著美食,那便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了。時間就這樣慢慢流逝著,農家樂的老闆又來新增炭火,接著便出“窯”內掏出了“窯雞”、“窯番薯”,擱於桌上。開啟錫紙,一股欠違的香味,就這樣瀰漫在周圍,令人食指大動。看著農家樂老闆還沒有把那窯雞完全扒開,其中的已扒開的雞肉,早已“失蹤”不見了。

花錢買的美食的樂趣,不如自己動手的快樂,這也是不少農家樂讓客人自己動手的原因。其實,真正的美味,也正如以前一位語文老師教的“津津有味”生動造句:自己炒的菜,雖然燒焦了,但我卻吃得“津津有味”。所以現在過年,我們也禁不住“窯味”美食的誘惑,去“控窯”了。全家大小出動,於自家的地裡,壘了一個大的土窯,拾柴火燒窯篝火,小孩忙得不亦樂乎,大人見了也笑得很開心,這樣引來了不少來往的路人的側目,熟悉的人喊著“窯番薯”了,我們也笑著應著“等會一起來吃番薯”。就這樣一家守著一個大窯,圍著熱汽騰騰的窯火,一家團圓,有玩有耍有吃的,其樂融融,趣味無窮。

有一種潮汕美味,叫“控窯”

窯出來的雞

現在的“控窯”,已不像以前的僅窯番薯了,也有窯雞、雞蛋、雞翅、火煺、魚等的。那天與孩子一同開車回老家“控窯”,便是窯番薯、火煺與雞。經過一賣雞肉的小店,與他說起要窯雞,也鉤起了他的饞涎。我因怕雞太大窯不熟,他便給我推薦了一隻較小的,然後殺了,掏出雞內,又白送了南姜、鹽,將鹽捋於雞表面,南姜敲碎放於肚內。他還忘不了說,這樣窯出來雖然有點味道,但一還須買一點的燒烤油塗,以及配料塞於雞肚內,才為到味。因我們較喜歡吃清淡的,所以也沒聽勸。於是,他用我帶來的錫紙,包雞。雞包得很完整封閉,他又在包了上層錫紙的上面敷了一層溼紙巾,再包上一層錫紙。這樣窯出來的雞,才不能“烤”焦了。

考慮找柴火方便,便與孩子在竹林裡找了一片空地,壘了窯。生火以後,把窯土烤紅烤白,然後敲窯把雞放進裡面覆窯土,再把包錫紙的火煺放進去覆窯土,再放番薯覆窯土,敲泥塊一層層的覆蓋,利用泥塊的熱量把番薯烤燜熟。一小時一刻之後,開窯,便聞到上面的薯香、雞肉味了。番薯從土裡扒出來一半,看著每一個熟透的番薯那麼誘人,每人分一個,飛快地拾在手裡,燙得不行時便在手裡顛來倒去,孩子的小嘴對著熱薯吹噓不已,掰一塊送進嘴裡,甜絲絲,香噴噴的,回味無窮。開啟的裹著錫紙的窯雞時,香氣四溢,不肥不膩,入口乾香,有著雞肉南姜的香氣,還有著燒烤所沒有的土塊“烤燜”淡淡的土氣味兒,味道更是鮮美,風味獨特無窮,忍不住的孩子便狼吞虎嚥起來了。

其實,看似很為普通的“控窯”,不僅讓人們從平淡日子感受快樂,同時在收穫感動時溫暖同行。這,不僅喚醒了多少潮汕人兒時美好的回憶,也有著甜蜜有著親切。在鄉野廣闊的土地裡,幾個淘氣的孩子一起壘窯,一起找柴火來燒窯,一起偷掰種的番薯來窯,一起被窯火燻得淚流滿面還綻著笑容,一起在燒紅的窯前“控窯”,一起翻土覆蓋封窯,一起默默的等窯,一起如心懷小鹿雀喜人開窯,一起吃窯熟香甜番薯的歡樂,美好的童年回憶,總是令人魂牽夢繞難以忘懷。在春節期間“控窯”,人們又有吃的又有耍又有趣,找回了兒時的快樂,享受著鄉情旖旎美景,吃著難得一吃“窯”味,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就這樣樂此不返了。

這也難怪有人說,天下至味,莫過於一碗安樂茶飯罷了,如此而已。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