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2月15日,,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採訪活動,邀請來自國內外33家媒體的60餘名中外媒體記者,走進北京老字號便宜坊,近距離觀賞非遺技藝,品味京味美食,體驗傳統美食製作,感悟京味文化的獨特韻味,感受中國以美食待客的傳統和熱情。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其中的“南爐鴨”指的就是600年曆史的便宜坊燜爐烤鴨。中外記者們首先來到烤鴨製作間,觀看燜爐烤鴨製作技藝。“燜爐烤鴨特點是烤制過程鴨子不見明火,皮酥肉嫩,口味鮮美,表面沒有雜質,乾淨衛生,有益健康,也因此被譽為‘綠色烤鴨’。”記者們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燜爐烤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洋的帶領下,興致盎然地參加了鴨坯題字活動。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徐和建,外交部新聞司參贊、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劉禹同與越南之聲廣播電臺、紐斯頓新聞社等中外媒體記者一道在鴨坯上書寫了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字樣,深度體驗中華美食技藝的獨特魅力,也藉此機會表達了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的祝福。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我經常吃烤鴨,也想了解具體怎麼做,特色在哪。對外國記者來說,這次採訪是瞭解北京文化的一個視窗。”越南記者碧順說。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還沉浸在烤鴨的美味中,記者們又驚歎於“都一處燒麥”製作絕活。都一處品牌始創於公元1738年,是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並授予牌匾的“中華老字號”。在280多年的傳承中,都一處形成了精湛的製作工藝,以面作皮,以肉為餡,頂不封口,狀如石榴,從和麵到成熟共16道工序,其擀皮、包制過程極具技術性和欣賞性。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燒麥的麵糰選取了奧運五環的五個顏色。包出來上面有24個褶,象徵著中國傳統24個節氣。”北京冬奧會火炬手、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華俠向媒體記者們展示了燒麥擀皮工藝,媒體記者也紛紛動手,體驗了一次 “花式包餃子”的樂趣。蒸熟的燒麥玲瓏剔透,皮薄如翼,頂端泛著白霜,酷似盛開的花朵。用筷子挾起來垂似懸膽,香氣四溢,一口下去,媒體記者們紛紛叫絕。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天寒難鎖新春意,爐暖宜烹白玉丸。在中國傳統元宵佳節,媒體記者跟隨錦芳小吃製作師傅趙雙宇,學著親手搖元宵。元宵餡料在充滿糯米粉的竹篩中經過反覆搖晃、沾水,就像滾雪球一般,粉皮逐漸變厚,一顆顆圓滾滾的元宵就此誕生。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搖元宵手得有勁兒,一拉一抻。”趙雙宇介紹,搖的過程要讓元宵充分碰撞,這樣糯米粉才能黏得更牢,手工製作時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5分鐘,每一個元宵的重量為25克左右。來自韓國紐斯頻的記者崔憲圭在現場師傅的指導下,親手搖起了元宵,現場節日氛圍格外濃郁。錦芳品牌始創於1926年,其自產的元宵是北京元宵中的名品。每逢元宵節,錦芳門前就會排起長龍,錦芳元宵製作技藝也被列入北京市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觀非遺技藝,品“舌尖北京”!中外記者搖元宵包燒麥

古都北京匯聚眾多老字號。時值冬奧盛會,這些濃縮了京味文化內涵的老字號品牌以精湛的非遺技藝和精緻的服務,展現了北京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向外國友人呈現了一場美食文化的交流與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