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廣袤的中國:從三皇部落合一到秦漢大一統,及開發南方

世界有兩百多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領土遼闊的屈指可數,勉強算上印度也僅六個,而且這些大國還都是近代才形成的。俄羅斯是在彼得的領導下從18世紀開始擴張的,加美澳都是由英國殖民地獨立而來,巴西是葡萄牙前殖民地,南亞原小國林立,在殖民地時期由宗主國統一,後來主體獨立為今天的印度。歷史上也有一些大國像羅馬、阿拉伯、蒙古、奧斯曼,但煊赫一時後早榮光不在,有的甚至消亡。所以像中國這樣長期維持廣袤領土的,絕無僅有。

廣袤的中國:從三皇部落合一到秦漢大一統,及開發南方

有人歷覽前朝,總結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這僅適用於中國,就世界而言,大一統是例外,小國林立才是工業革命前的世界常態。因為當時交通、通訊都不便,很難在廣袤的區域維持穩定的統治。當然今天這些都不再是難題,可歐盟尋求一體化已經七十多年,依然只算個聯盟,這又是為何?這涉及大一統的另一個難題,民族間的文化風俗隔閡,其中又以語言文字最棘手。以前那些煊赫一時的大帝國,最終被打回原形,少不了這個因素。近代形成的這些大國,解決這一難題的手段往往粗暴殘忍,基本是直接屠滅。俄羅斯略好點,印度人則比較溫順,且英語推廣也順利。所以中國能以溫和的方式維持大一統是不容易的,雖然大一統始於秦朝,但並非始皇帝一蹴而就的,少不了前代的鋪墊和後世的繼承,具體來說有四個階段。

首先約五千年前,黃帝相繼打敗炎帝和蚩尤,使三皇部落合一,然後又與臣下草創文字與制度,形成華夏族的基礎。其實華夏和中華都是不規範的稱號,正式的有華,夏、諸夏和區夏,九州、神州,中原、中國,很少合稱並用。

廣袤的中國:從三皇部落合一到秦漢大一統,及開發南方

中原文化輻射周邊是從夏朝開始的,三代之後江北已無殊俗。中國境內有過不少早期文明,大多到陶器水平就停滯了,只有中原文明一直在前進,夏初掌握青銅,春秋末掌握鐵和牛耕。夏商都是方國制,王畿之外按遠近五服。周代商後大封同宗與功臣,按親緣與功績封五等爵。常有人說楚是蠻夷,這源於一種誤解。楚伐隨國時隨說我無罪,楚便對曰我蠻夷也,顯然只是應付之辭,不代表楚真自認蠻夷。楚都原在丹陽,即今丹江口,不比隨國邊遠,後來才南遷至郢,即今荊州,且一直用漢字。後又因向周王室求加爵位不成,索性自封王。

周王室東遷後逐漸失去對諸侯的控制,各國開始相互攻伐,經春秋幾百年的兼併,最後江北江東形成七大國。七大國後來又各自為政數百年,在內諸夏的認同之下也產生了一些地方主義,比如秦始皇就曾想把國內的非秦人都驅逐,因李斯勸諫才作罷。七國也都造了一些新字,原有漢字也出現異體。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終於實現一統,之後僅留郡縣不再分封,又統一文字、度量衡,所以順利還是因為有同是諸夏這個基礎。隨後又開拓南方,北驅匈奴,劃定了中國的核心疆土。

廣袤的中國:從三皇部落合一到秦漢大一統,及開發南方

但秦僅二世便天下分崩,十四年而亡。漢繼之一統,最初郡國並行,消滅異姓王后開始對諸侯國進行一些限制,置相、尉遙控軍政。後又用推恩令拆分諸侯國,最終使之成為無實權的食邑。因兩漢存續四百多年,終使大一統成為一種習慣,而非隨秦速亡曇花一現,這四百年可以說是後世中國總能從動亂分裂重新合一的文化力量。

從秦始皇開拓南方,到南方徹底開發出來,是長期而緩慢的,持續了近兩千年。南方多雨,尤其是長江一帶梅雨季陰雨連綿,所以最初森林茂密,開墾困難,並不宜居。司馬遷就曾說江南卑溼,丈夫早夭,而嶺南在唐仍被視為瘴癘地,就官此處多因謫貶,讓人沮喪。東晉南朝和南宋是對南方的兩次大開發,也是南方興起最重要的兩個階段,起因都是中原民眾因北患南渡。秦之後的王朝一般奉行懷柔政策,追求王化,對邊遠之地先羈縻,設土司,合適時再改土歸流。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平和政策,程序非常緩慢,所以南方至今仍民族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