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岐山益店高中建校史話

岐山益店高中建校史話

2016年冬季,在我們籌備益店高中七一級畢業45週年師生聚會期間,老班長傅增祥和我由唐好賢老兄引領,到岐山縣城桃園聚小區拜訪張鏞老師。張老師當時已經87歲高齡,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思維清晰。他給我們講述了當年建設益店中學的經歷。以下是張老師談話的內容:

“咱們益店中學是1956年建設的,是省財政廳和教育廳撥款,一共撥了8萬元,分兩年建成。

第一年修建教室、食堂和宿舍,沒有辦公室。佔地75畝,東西寬200米,南北長250米。那陣子撥款要把圍牆修起來,是土圍牆,不是現在的磚圍牆。本來第二年就應該擴建,但第二年恰逢“增產節約”運動,沒有給撥款。

當年建校時成立了一個建校委員會,任中縣長是主任,文教衛生部有一個部長賀正(賀克勤)以及教育局馬乾成科長是副主任,教育局派來的孫可範來指導。我那時和嚴佩中還有一個姓王的幹部在學校具體負責。當年麥子收了開始建設,到9月1號就要開學,工期很短。那時不是磚木結構,是磚土木結構,咱當地是打的土坯。那年的天氣和今年一樣有些特殊,雨水多,土坯幹不了。當時普集有個木材公司,從東北進的東北松,解的方椽。沒辦法了,把土坯摞成摞子,用方椽夾住。反正到9月份開學前基本上建起來了。

那時咱們縣上還沒有建築單位,是省上的建築六公司建的。咱們學校與糧站是同一年建的,糧站佔了前面,把咱們學校堵在後頭了,沒在街面上,有點背。建起來之後,縣上的建設委員會組織驗收,益店鄉的鄉長叫張鴻德,也掛了個委員,有時親自來指揮。當時徵的地是賈家和東堡子的地。學校建起來之後,第二年“增產節約”,生產隊有意見,說你們把地徵去了,又不建設,把一部分地撂荒了。提了好多意見。當時雖然受了批評,但沒有給啥處分。那時建校工地上搭的工棚,條件比較艱苦,吃飯就在蓆棚棚下。但工作人員都很認真,都知道是辦教育呢,大家都很齊心,很上勁,當年就完成了建設任務。1956年9月1號就正式開學了。開學後第一任沒有校長,教導主任是馮子建老師,由他具體負責,管理一切事務。”

“解放初,我在寶雞專區文教部工作。寶雞專區當時管的範圍大,除了現在的寶雞市管轄區域,還有興平、武功(包括楊凌)、周至、禮泉、乾縣。“三反五反”以後,寶雞專區調了十六個幹部專門建學校。付家村中學本來是要辦寶雞師範學校,但建成後沒有招生,就成了後來的付家村中學。1953年修建寶雞龍泉中學,就是寶雞市當時的一中。在那裡待了一年,後來又調到武功的普集鎮修建普集中學。普集中學的規模大,徵地先徵了110畝,在渭惠渠南邊。

本來規劃在工業地區建校,先規劃在咱們縣的蔡家坡,但蔡家坡農民菜地產值高,不願意給地,後來就規劃到了普集。在普集中學待了一年半,完成了修建任務。後來武功縣在渭惠渠北邊普集中學對面又修建了武功師範。武功師範和咱們的鳳翔師範一樣,學生畢業後統一分配。1955年又讓我到武功城裡擴建學校,擴建了一年。1956年就到了咱們益店來建益店中學。益店中學建成後,寶雞專區撤銷了,我就留在了咱們岐山文教部。後來文化、教育、衛生分家了,我又被調到縣教育局當會計。此後,我在咱們縣上的幾個學校轉來轉去,加上大縣(轄鳳翔、岐山、扶風)在文教部工作。咱們學校(以前是初中)文化革命中還停辦,後來復課,我來來回回在益店中學工作了三個階段。你們在校時,我在學校任總務會計。”

從張老師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巨大投入。也知道了像張老師他們這樣默默無聞地為人民教育事業奉獻終生的一批普通幹部是多麼可敬的,他們也是最可愛的人!

作者簡介

於澄潔,1955年生,岐山縣青化鎮人,23歲之前在老家務農,1982年7月從陝西師範大學畢業,先後供職於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和西安石油大學圖書館,2015年退休。身居西安,心繫老家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