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增肥日誌,又到了夜宵時刻。腸旺面又叫腸益面,為貴陽所獨有的且極負盛名的風味小吃,在貴陽市120多個傳統風味小吃中獨佔霸鰲頭,雄居首位。有些老貴陽人甚至把早晨去腸旺麵館吃腸旺面當作自己洗漱完畢的第一件大事情來辦,可以說達到了不可一日無腸望面的地步。腸旺麵湯色鮮紅,麵條蛋黃,肥腸粉白,蔥花嫩綠,豆芽金黃,令人賞心悅目。而吃時,面細脆滑,油亮不膩,辣而不猛,濃香滿口,回味悠長。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腸旺”,“腸”即是豬大腸,俗稱肥腸;“旺”則是豬血,貴陽人又叫它“罔子”。腸旺面,就是豬腸、豬血加麵條。 這名字正好符合現代人“長旺(常旺)”心理,所以大家更喜歡吃了。貴陽腸旺面大約出現在100多年前。剛開始,蘇老闆的麵館比較狹窄,而腸旺面的主要成分主要是麵條或者米粉、大腸、豬血、辣椒,以及豬頭肉炸的脆臊 。 價格便宜,分量多,所以來吃的人也比較多。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當時腸旺面的主顧多是轎伕、馬伕、小販、衙役等下層勞動人民,而上流人士對其是不屑一顧的。清末民初之際,蘇老闆就把店鋪擴大了,而目也改進了做面技術。此時的腸旺面主料依然是麵條或者米粉、大腸、血旺、脆臊,但是卻增加了醬油、醋、蔥花、綠豆芽、豆腐泡,而辣椒也變成了辣椒油。這樣澆在上面,紅紅的、油油的,還沒吃就有了胃口。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有一說認為,腸旺面加綠豆芽,不是蘇老闆發明的,而是銅匠街一個姓傅的人開的腸旺麵館首創的。魚乾,下自網當初有個顧客來傅家麵館吃麵,他叫堂倌去附近買豆芽給自己煮了放進去吃。堂倌問他好吃嗎?他說很好吃。這以後老闆也在面裡放豆芽,後來一傳,家家麵館都開始在面裡放豆芽了。20世紀20年代,南門口、貢院壩、北門橋、花牌坊、銅匠街等地商業比較發達,人群密集,這種氛圍下就催生出了幾家比較有名的腸旺麵館。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看到那些普通人都吃得如此香,有些有錢人也饞了,就嚐了嚐,誰知這一嘗,就剎不住了,吃得上了癮。20世紀30年代,南京街的蘇得勝腸旺麵館,因為用料講究,味道出眾,生意十分火爆。之後,貴陽像漢雲樓、醉陽春這些大飯店也開始放下架子,賣起了腸旺面。 當然這裡吃麵的人都是當地有頭有臉之人。20世紀50年代以後,尤其是80年代初期,腸旺麵館遍地開花,而內容也大大發展了,不僅放腸旺,還要放雞、大排、滷蛋等,花樣繁多。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那行話、術語被堂倌和掌勺的師傅一喊一呼,就和唱歌一樣動聽。比如他們把“紅辣椒油”簡稱“紅”,蔥花簡稱“青”。如果想多放辣椒油,就喊“紅重”,少要就喊“紅輕”,不要則喊“免紅”。如果不放血旺,就喊“免旺”,不放蔥花,就喊“免青”、如果麵條要少點,就叫“減條”,湯多要點,就是“湯寬”,而不要湯,就叫“旱掛子”催促堂倌快點,就叫“麻利”,繼續叫“跟倒來”,湯碗叫“熱打滾”,而擦桌子則叫“合席”。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如果有客人來,堂倌問好他們吃什麼了,就那麼拿嗓子一唱,掌勺的就能憑著自己的好記性給客人按著順序開始做,絲毫不差。有些經常吃的老顧客也懂這些,於是進門也喊“紅重”、“湯寬”、“免旺”、“減條”什麼的。 堂倌一聽,就明白了,於是再向著廚房吆喝一聲,就得了。如今,這些行話、術語已經消失,多少有點遺憾。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製作工藝

腸旺面之所以這麼受貴陽人寵愛,關鍵就是它極其考究的配料與製作技術。麵條,它要求必須是人工雞蛋麵,而不能是機器軋出來的那種,麵條乾溼適度,煮的時間也要適度,不能長也不能短;大腸要用生薑、花椒小火煨燉;脆臊要用一半肥一半瘦的豬肉炸,並且炸的時候還要放料酒、醬油、糖、醋等佐料;血旺切的要厚薄適當,要用沸水燙熟。

百年經典小吃:關於旺腸面的來龍去脈,行話術語喊起來也是超講究

製作工藝:把肥厚的豬大腸用鹽醋反覆地搓洗乾淨,尤其是腸壁上的黏狀物,然後再用清水反覆漂洗,去腥。接著把腸放在木盆或者瓷瓦盆裡,記住,一定不能放在金屬器皿裡。 然後與花椒、大料等調料一起煮熟,撈出來,切片。 接著再放姜、蔥、大料等,放在砂鍋裡用小火慢燉。血旺要選嫩的,切片,只需要吃時在湯鍋裡放一下即可。今天的介紹到這裡就結束了,你吃過旺腸面嗎?不知道你看完以後有沒有考慮把石子饃當做你旅途伴侶呢?如果喜歡增肥日至的深夜食堂別忘了關注哦,歡迎下方留言和我一起討論美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