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鍛鍊凡幾年, 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 良工諮嗟嘆奇絕。琉璃玉匣吐蓮花, 錯鏤金環映明月。正逢天下無風塵, 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 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 零落飄淪古獄邊。雖復沉埋無所用, 猶能夜夜氣沖天。”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郭震寫的《古劍篇》,其主要是以劍喻人,其中“良工鍛鍊凡幾年, 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 良工諮嗟嘆奇絕。”是對龍泉古劍的讚美,可見龍泉古劍的歷史悠久以及受喜愛程度之深。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相傳在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云遊江南各省,當他到達浙江龍泉時,發現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邊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用湖水淬劍,能增強劍的剛度,正是鑄劍的好地方。歐冶子就在湖邊支起爐灶,用附近山中鐵英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寶劍獻給了楚王,受到重賞,“龍淵”寶劍也從此出名了。後人為表示紀念在井旁修了歐冶子將軍廟,並將鑄劍地改名為“龍淵”,這裡所產寶劍也都刻上龍鳳和七星標誌。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由此傳下技藝。後來廟宇舊跡猶在,七井尚餘一井。唐朝時,龍淵劍名聲大震。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龍淵”改稱“龍泉”,即今浙江龍泉。後來人們又將秦溪山湖改名為劍池湖,並在山北麓建立歐冶子廟,還編造了不少關於龍泉寶劍的故事。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詩中曾寫了“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在這裡,龍泉成了“寶劍”的代稱。

龍泉一地蘊藏有礦石“鐵英”,磨劍的“亮石”和做劍鞘的花櫚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劍,茂密的森林能夠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一把龍泉寶劍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龍泉寶劍的鍛造過程大體如下: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1、 捶打:將鐵塊在火爐中加熱到燒紅,反覆鍛打成胚形狀。

2、 刨銼:用鋼刀削銼,使劍身厚度適中,劍脊與劍刃之間呈一定坡度,劍脊需居劍身正中,併成一條直線。

3、 磨光:將已銼的劍置於厝石上磨光。用金剛紗布裹鐵齒均勻摩擦。磨光之工倍於捶打於刨銼。

4、 鑲嵌:磨光以後,在劍身上用鋼針雕刻圖案、劍名、店名以及定製者囑題之字,嵌上赤銅。經加熱熔融,使劍身上呈現金色,產生色彩對比,具有靈光感。劍工們雕刻圖案,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剷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七星如北斗行天,光耀奪目,極具藝術構思。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5、 淬火:淬火方式也很獨特,研磨十分講究,運用傳統淬火方式,強鍛後,使用淬火劑作柔化處理,使劍身剛柔並予。

6、 鋼磨:將已具有彈性之劍,再用鋼塊磨礪,龍泉一地有亮石,劍經過亮石磨後,不用鍍鎳劍身青光照人。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龍泉寶劍,既是精美的手工藝品,又是運動器械,蜚聲國內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喜愛把它掛在室內或床頭,既為避邪,又是裝飾。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鍛劍工藝也已現代化,這對傳統技藝造成了巨大沖擊,追求產銷經濟效益的企業經營策略影響了劍的質量,鍛劍之地的環境也受到破壞。就這幾個問題就足以導致龍泉寶劍鍛制技藝處於瀕危狀態,所以需要去珍惜和保護它。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2001年10月龍泉寶劍被浙江省經貿委認定公告為受保護的“浙江省首批傳統工藝品種”之一;2005年龍泉寶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龍泉寶劍傳統鍛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龍泉市沈廣隆劍鋪的第四代傳人沈新培為該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如今,龍泉寶劍也不僅是健身武術器械、影視舞臺道具,而且還被國家領導人當作國禮贈送,為海內外許多名人和寶劍愛好者所收藏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