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曾國藩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

各路皆退,則軍氣餒而賊氣盛,不但邊難以自保,即北路袁甲三、翁同書各軍,亦覺孤立無援。是安慶一軍目前關係淮南之全域性,將來即為克復金陵之張本。此臣反覆籌思,安慶城國不可遽撤之實情也。

曾國藩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

可見,曾國藩提出不移軍徑赴蘇、常的理由,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而免“從東路入手”,以致“內外主客,形勢全失”。

曾國藩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

他明確以江南大營的覆敗為例,這當是很能戳痛清廷心窩的事情。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致廢棄先前已與胡林翼共同部署的“圖皖”軍務,以之作為所謀戰略全域性中最為關鍵的近期目標,意味著要等在達到這一目標後再謀圖下一步行動。

曾國藩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

實事求是地說,這並不完全是藉故推諉,確有其戰略謀劃上的一定合理性,而不像清廷諭旨中表現出的那樣,窘急之下只看表面和眼前而難免顧此失彼的權宜佈置。

曾國藩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

當然,曾國藩既然受命“權制兩江”,他也不能不為履行此職的需要有所表示,上奏中承諾“帶兵過江,駐紮南岸,以固吳會之人心,而壯徽、寧之聲援”,說是“無論兵之多寡,將之強弱”,南渡“不敢稍級”。

曾國藩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

並且言明“現定於十日內拔營渡江,駐紮徽州、池州兩府境內”,具體軍事部署:“擬於江之南岸,分兵三路:第一路由池州進規蕪湖,與楊載福、彭玉麟之水師,就近聯絡;第二路由祁門至旌(德)、太(平),進圖溧陽,與張芾、周天受(按:原湖南提督)等軍就近聯絡。

曾國藩主要是從全域性戰略的高度立意,堅持以上制下

第三路分防廣信、玉山,以至衢州,與張玉良(按:原江南大營統將)、王有齡(按:時浙江巡撫)等軍就近聯絡。”又言明在不撤安慶之圍的情況下,函商官文、胡林翼“酌撥萬人,先帶起程"”,同時派員回湘招募新勇,然後再部署“進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