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長期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稻田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長期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稻田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長期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稻田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作者:龍澤東,孫梅,羅尊長,孫耿*,李超,肖小平

單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摘 要

以湖南省典型雙季稻區的土壤-水稻系統為研究物件,透過長期田間連續定位試驗,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對土壤-水稻系統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試驗採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4 個處理:翻耕+秸稈不還田(CT);翻耕+秸稈還田(CTS);旋耕+秸稈還田(RTS);免耕+秸稈還田(NTS)。

結果表明:NTS處理增加了土壤陽離子交換量,降低了粉粒的比例。

NTS處理土壤總鎘和離子交換態鎘含量分別為(0。48±0。01)mg·kg

-1

和(0。39±0。01)mg·kg

-1

,與CTS 和RTS 處理均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於CT 處理。NTS 處理早稻和晚稻糙米總鎘含量分別高達(0。30±0。04)mg·kg

-1

和(0。60±0。07)mg·kg

-1

,超過0。20 mg·kg

-1

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GB 2762—2017),且顯著高於其他處理。水稻糙米中總鎘含量和土壤總鎘、碳酸鹽結合態鎘和鐵錳氧化物結合態鎘含量顯著正相關。

研究表明,耕作強度越弱土壤中鎘的生物有效性越高,秸稈還田相對於不還田處理增加了鎘的生物有效性。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透過影響土壤鎘生物有效性進而影響水稻鎘含量,免耕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和水稻糙米中的鎘,帶來了鎘超標的安全問題。

結 論

(1)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處理,對土壤pH 和DOC 無顯著影響,但免耕秸稈還田處理增加了土壤CEC 含量,降低了土壤粉粒的比例。

(2)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均對土壤鎘生物有效性產生顯著影響,從而影響水稻鎘含量。免耕秸稈還田處理下,土壤離子交換態鎘、碳酸鹽結合態鎘、鐵錳氧化物結合態鎘和總鎘含量增加,顯著高於翻耕秸稈不還田處理。

(3)耕作強度越弱,土壤中鎘的生物有效性越高,秸稈還田相對於不還田處理增加了鎘的生物有效性,土壤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透過影響土壤鎘生物有效性進而影響水稻鎘含量。免耕秸稈還田處理早稻和晚稻糙米中的鎘含量分別高達(0。30±0。04)mg·kg

-1

和(0。60±0。07)mg·kg

-1

,超過0。20 mg·kg

-1

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顯著高於其他處理,存在鎘超標的安全風險。在推廣對耕地進行保護性耕作的同時,不能忽視可能帶來的糧食鎘超標問題。

長期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稻田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長期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稻田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長期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稻田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長期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稻田鎘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戳“閱讀原文”一起來充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