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嗨!大家好,這期我將帶大家去看看內蒙那邊的美食!

呼和浩特涮羊肉——鮮嫩可口,不羶不膩

涮羊肉如今已遍及全國,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各有不同的吃法,但它最早起源於七百多年前的元朝蒙古族地區,這一點是人所共識、無可非議的。涮羊肉也叫火鍋,吃火鍋的來歷也有很多傳說。

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在南征途中,一場激戰過後,人困馬乏,飢腸轆轆,於是部隊停歇下來。忽必烈命令廚兵們燒火殺羊,準備用餐。剛要煮肉時,忽然探兵跑來報告,說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相距只有十餘里。忽必烈一邊下令準備迎戰,一邊喊著:“術兀思(羊肉)!術兀思(羊肉)!”這時,如果等到羊肉煮熟再吃已經來不及了,只見廚兵們急中生智,拿起刀來飛快地把大塊羊肉切成薄片,倒入開水鍋中煮一下立刻撈出,盛在碗裡撒上鹽面,遞給了忽必烈和各位將士,部隊很快吃飽後迎戰敵軍,大獲全勝。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片。這回廚師精選了優質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切成均勻的薄片,在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鮮嫩可口。將帥們吃後讚不絕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顏開。廚師忙上前說道:“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羊肉片,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之後忽必烈便在蒙古各路大軍中廣泛推廣這種吃法。從此,涮羊肉就成為蒙古軍隊南北征戰途中的方便快餐,後來又成為元朝歷代帝王的宮廷御膳。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當然這個說法不一,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朮赤,拔都是朮赤的兒子。在西部汗國成立之時,拔都接替了朮赤的權力,指揮蒙古鐵騎遠征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但是吃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發現大塊煮肉熟得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後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很適合於行軍打仗。據說《馬可·波羅遊記》裡寫到,馬可·波羅在元大都皇宮裡吃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韓國人則把涮羊肉直接說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明朝時期,涮羊肉一直備受帝王們喜歡。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後,御膳廚房製作的“野意火鍋”和“羊肉火鍋”一向是皇帝食譜上的眾餚之首。據說清朝皇帝在紫禁城裡大擺“千叟宴”時,一次就用了一千五百五十個火鍋,可謂盛況空前。清朝光緒年間,宮廷裡的火鍋涮羊肉開始傳入北京民間,民國初年,北京東安市場有了“東來順”等一些專門經營涮羊肉的飯莊,這些飯莊所用的羊肉全部是來自內蒙古地區錫林郭勒盟的烏珠穆沁旗。而在綏遠城建立之初,來此駐防的滿族八旗官兵們,也一直把火鍋涮羊肉當作他們冬季食用的美味佳餚。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火鍋涮羊肉,要用專門的銅火鍋,它是由底座、爐膛、鍋圈和小爐筒幾個部分組成。使用時,先在鍋圈裡添上水,在爐膛中點燃木炭將水燒開,將羊肉片放進開水中一涮,然後撈出,蘸上調味料就可食用。如今的調味料品種齊全,如芝麻醬、韭菜花、香油、腐乳、薑末、醬油、紹酒、辣椒油、糖醋蒜等,可以隨意調配。涮羊肉一般選用綿羊的上胸和前後腿等肥瘦適中的部分,冷凍後切成整齊的薄片,片片晶瑩紅潤,讓人食慾大增。吃完涮羊肉,還可以在鍋圈裡放些白菜、粉絲、豆腐,或其他新鮮蔬菜,吃起來更覺清爽可口,飽而不膩。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蒙古炒米——易於儲存,蒙古人的最愛

炒米,在蒙語中叫作“蒙古勒巴達”,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兌上酸奶和白糖等攪拌,解餓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炒米是大多數牧民的早飯,再配上加入酥油和少許青鹽的奶茶。牧民外出放牧,都隨身攜帶一小袋炒米。到了中午,煮好奶茶,泡上炒米,邊吃邊喝,十分方便。

要說蒙古人與炒米的故事,得先說炒米的原料——糜子。要說糜子,還得說黍,因為糜子是黍的一個變種。黍是五穀之一,在古代華夏大地便已有種植,它的籽實供食用或釀酒,稈、葉及種子均可作飼料。因其耐旱、耐瘠薄,所以我國北方栽培較多。蒙古語中稱糜子為“蒙古勒·阿木”(意為蒙古米)。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糜子應晚種植,在夏至前後十天遇到雨天播種,80~90天可以成熟。還有一種是紅皮兒糜米,成熟時間短,60天便成熟。炒米,要先把糜米篩簸乾淨,去掉土和沙子,而後在大鐵鍋裡燒開水倒入乾淨的糜米,使開水淹沒糜米之後,尚留五六寸深的水,文火燒開,用專用的攪棍兒上下攪動,使熱氣走勻。煮得破開米嘴以後,趕緊撈在篩子裡。撈出控盡水以後,要就地攤涼,使水分吸收,一般用七燒鍋煮兩三鬥米,流水作業。

等到最後一鍋糜米煮完,第一鍋攤涼的糜米便可以炒了。炒米要選好沙子。先把五碗左右的沙子放進去,待燒紅後,倒進頂多三碗糜米在裡邊,大氣冒過,用專用的攪棍兒來回一攪,待米粒兒噼裡啪啦爆起來,趕緊連沙子一起倒在篩子裡,沙子落在盆裡,米粒兒留在上邊。然後將沙子倒回鍋裡炒熱,再加入新涼好的糜米,依次迴圈。炒出來的糜米去皮古法有兩種:一是把炒過的糜米放進石碓中,用木杵輕輕地杵,使糠殼兒剝落;二是用石碾子碾,這種方法適用於大量加工。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炒米有很多種,但糜子炒米,是蒙古人獨有的主要美食之一。蒙古人為什麼選擇了糜子米?這和北方地區乾旱少雨,恰好糜子耐旱,生長期又短,耕作方式原始粗放,用不著那麼精耕細作有關。有一種種法,叫“漫撒子”,就是到了種糜子的季節遇上雨天,把糜籽兒撒在地裡,把羊群趕過來來回踩,把種子踩進地裡由它長。

所謂“種一坡,拉一車,收一簸箕,煮一鍋”,大概指的就是這個。對於主要依靠畜牧業的遊牧人來說,也只能如此。糜子米加工、製作食品也方便,況且因為炒米食水量少、耐貯存、不易黴壞變質,所以便於攜帶,易於儲存。清晨,牧民放牧以前,用滾燙的奶茶泡上一碗炒米喝到肚裡,渾身是汗,頓覺精神倍增。放牧時,牧羊人帶上炒米,炒米里加上一把炒熟的黑豆或黃豆,就是極好的乾糧。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炒米即使幹嚼,也是越嚼越香,很有滋味。蒙古人吃炒米,講究多種食物搭配。放在碗裡的炒米,倒上噴香的奶茶,奶茶邊喝邊續,待奶茶喝夠,炒米也被泡軟時,就要喝乾碗裡的茶,再放上黃油、奶皮、乳酪、紅糖拌著吃,甜酸適中,香鹹可口,味道尤佳。當年,蒙古兵行軍打仗,炒米和風乾肉,是必備的軍糧。從科學角度說,糜子做的炒米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與維生素,它可促進人體腸胃正常的蠕動,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這也是炒米在蒙古族人民的食譜中長盛不衰的原因。過去牧民們總愛說這樣一句說:“要暖穿上皮子,要飽吃口糜子。”

多少年來,炒米加工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自產自食、自給自足的狀態。隨著社會變遷以及城鎮化和生態移民的程序,社會分工更加細化,炒米加工企業應運而生,可以說炒米這一蒙古族特有的食品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希望這些企業也能創新,推廣炒米到區外,讓更多的人喜歡蒙古族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內蒙古烤羊腿——食用方便,味道鮮美

羊肉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人們冬令時節餐桌上常見的食品,最有名的就是呼倫貝爾招待賓客的一道佳餚名菜——烤羊腿。烤羊腿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幹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

羊腿菜形美觀,顏色褐紅,肉質酥爛,味道香醇,色美肉嫩,濃香外溢,佐酒下飯,老少皆宜,實乃各式烤羊腿成品(二十張)草原佳餚之一。烤羊腿是蒙古族名菜,流傳廣遠,西北各地,皆有製作。此菜以羊腿為主料,經醃製再加調料烘烤而成。成菜羊腿形整,顏色紅潤,酥爛醇香,滋味鮮美,回味悠長。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據傳,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東征西伐期間,掌管烤羊腿伙食的官員,為了縮短成吉思汗的吃飯時間,以便讓他稍事休息,並未徵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經常吃的烤全羊改為切塊燒烤了。當時,成吉思汗戰事繁忙,並沒有留意這些事,而侍從卻天天給他端一盤烤羊腿讓他吃。由於烤羊腿肉質酥香、焦脆、不羶不膩,他非常愛吃。以後,他每天必食,逢人還對烤羊腿誇讚一番。從此,牧民們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隨著時間的流逝,居住在城市裡的廚師,吸取民間烤羊腿的精華,實行科學烹調,它就逐步成為當今賓館、飯店的名餚。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羊肉的營養價值非常高,俗話講:“美食要配美器,藥療不如食療。”羊肉性溫熱、補氣滋陰、暖中補虛、開胃健力,在《本草綱目》中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溫熱對人體而言就是溫補,比如冬季老年人比較怕冷,適時地吃些羊肉就會感到暖和,這一點在張瓊之的《傷寒論》裡及唐朝的《千金書》中都有記載,可見羊肉是人們冬季進補的最佳食品。羊天性耐寒,在我國主要活動於較寒冷的高原地區,其中又以內蒙古地區羊的品種為最佳。內蒙古地區晝夜溫差較大;水草茂盛,特別適合羊的生長。

這裡的人們多是遊牧民族,生活不穩定,但個個體態強悍,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裡仍能策馬揚鞭,放牧牛羊,其身體的強壯及耐寒性與常年吃羊肉的飲食結構是分不開的。在我國南方地區,人們對羊肉的特點不瞭解,對羊肉獨有的羶味一開始不能適應,且當地的穆斯林的人數比北方少,食用羊肉的人不是很多。但如果單論氣候與地理條件,在南方食用羊肉更應該有必要。我國南方屬亞熱帶氣候,尤其是長江、珠江流域一年四季多雨少風、潮溼,受地區格局的影響。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到了冬季更是陰冷難耐,冬季居民又沒有取暖裝置,人在屋裡從心裡感覺到往外冷,使人在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適應,特別是一些北方去的人更是不適應。在這種氣候下,時間久了人容易患上風溼病、脊椎病、中樞神經等疾病,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影響人的壽命。所以在南方廣大地區,不論是冬季、夏季,人們適時地多吃羊肉可以去溼氣、避寒冷、暖心胃,是有百利無一害的。

羊肉肉質細嫩,含有很高的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羊的脂肪溶點為47℃,而人的體溫為37℃,就是吃了也不會被身體吸收,不會發胖。羊肉肉質細嫩,容易被消化,多吃羊肉能提高身體素質,提高抗疾病能力,而不會有其他副作用,所以現在人們常說:“要想長壽、常吃羊肉。”

內蒙古的美食——涮羊肉、炒米、烤羊腿

本期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