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普洱在臺發酵

20世紀80年代後期,臺灣開放赴大陸探親觀光,路過香港的人,若是住過一夜,第二天起床,總想到茶樓逛逛,吃個早茶。茶樓裡的臺胞很容易分辨,他們的桌上堆得滿滿的,每輛餐車都叫過來,每個蒸籠都掀起來看看,都想嚐嚐。這種作風和老廣邊讀“馬經”,邊點個“一盅兩件”截然不同。另一個不同的是茶。茶樓裡不外“菊普”“香片”之屬,臺胞眉頭皺起來問有沒有烏龍?初幾年答案是沒有,如今有了,如果開口要凍頂,大概也泡得出來吧。總之,那菊普,就是普洱加菊花的意思,臺胞喝不慣,說味道像發黴的茶。十多年過去了,普洱茶卻在臺灣鹹魚翻身,動輒一餅數萬元。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普洱在臺發酵

早茶

普洱來自遙遠神秘,只在地理課本上讀過的雲南邊陲。戒嚴時期,在臺灣的港式茶樓也喝得到,大都是香港客帶進來的。1988年,頭批臺灣茶界人士,一行十五人,千里迢迢地遠到雲南境內的大理和西雙版納,去拜訪照葉樹林帶——茶樹的原鄉和普洱的發源地。那是臺灣第一次越過香港,直接和普洱接觸。從那時起,從單幫客少量攜入到走私客以貨櫃進口,短短十年之內,普洱在臺灣大行其道。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普洱在臺發酵

雲南茶山

從普洱被引入到流行的過程,仔細推究起來,可以推斷出臺灣茶業走向的某些弊病,尤其是比賽茶的風氣。具體而 言由於比賽茶的評審偏愛低成熟度口味和球狀外形,導致茶農愈來愈習慣採摘嫩芽。嫩菁內含物質不足,就容易流於苦澀,漸漸地便有傷胃之說。這“傷胃”的苦果,是流於“綠茶化”的烏龍最嚴重的毛病。

學理上說來,荼葉的嫩芽所含的酯型兒茶素較高,會產生苦澀味,並導致“傷胃”。就茶的製法而言,不發酵的綠茶,大都在“清明”“穀雨”之前採摘嫩芽,採收後直接殺菁,不發酵也不轉化,苦澀傷胃的物質其實仍存在,所以必須少量投葉低溫沖泡,喝起來才不傷胃

全發酵的紅茶,也是以嫩芽製成者最為高貴,和綠茶一樣。但紅茶是連嫩梗一起採收,而咖啡因在嫩梗的部分含量最高須高溫沖泡,產生收斂性較強的口味。相形之下,半發酵的烏龍茶嫩芽,多酚類含量較高,若是發酵不完全,就像“後熟 ”不全的青澀的香蕉。如果投葉超量,又以高溫沖泡,苦澀味大量滲出,自然就傷胃了。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普洱在臺發酵

渥堆發酵

至於普洱,雖然本身是“綠茶胚”,但進口臺灣的多為“渥堆”之後的“熟餅”種像做堆肥那樣後氧化、後發酵的製法—對腸胃沒有刺激性。兩者的不同經有心人透過媒體推廣,很快就得到了臺灣人的喜愛。

如果說,普洱因此得以趁隙而人,那麼這“隙”很快就會拓得像高速公路那麼寬。其實臺茶如果有“過”,那“過大如日月之蝕,就是把半發酵的烏龍做得像綠茶那麼生嫩再這樣下去,臺茶內銷市場就會滲入愈來愈大片的租界了!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普洱在臺發酵

普洱茶

歡迎大家關注【百家號/茶田吾舍工作室】,我們一起品茶、論茶、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