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文/阿宏

相信很多小夥伴逢年過節都做過豬肉皮凍,來客首先拌一盤水晶肉凍作為下酒菜,可是極有面子的一件事情。不僅如此,皮凍還是很好的下飯菜。做一手清澈透明的皮凍,也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自古至今,中國人在吃的方面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廚藝,特別在變廢為寶的方面,有著驚人的創造力。我們現在吃的皮凍一般是豬皮做成,這也讓很多人極為不喜歡的豬皮有了起碼的歸宿,不至於浪費,甚至豬皮的營養被有效利用。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據《中華本草》中記載:豬皮含有蛋白質、脂肪及硫酸面板素B。豬皮加熱熬製,凝固後營養可以最大化,對人體血管有很好的軟化作用,加之烹飪後口感鮮美,深受人們推崇。當然,古人做皮凍並不僅限於豬皮,所謂美食烹製,料是美味之根,烹飪手段才是美味之魂,隨著歲月的沉澱,和人們智慧的融合,才有如今皮凍的可口。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相傳最早的肉凍選材是狗肉,直到宋代才普遍出現魚鱗和豬皮為食材的皮凍,但這一點並沒有記載。從《齊民要術》中“水晶”食法的描述來看,在北魏時期,就有將豬蹄和豬肉加水熬製,然後凝固後吊在水井中儲存,雖然此時做法極為粗糙,但也算得上是肉凍的雛形。直到宋代豬肉極為廉價的時代,肉凍才得到流行。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宋代皮凍叫做水晶膾,也是極為流行的一種美食,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多出提到水晶膾,比如:“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又如:“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有姜豉、抹髒、紅絲水晶膾、煎肝臟、蛤蜊、螃蟹、胡桃”。同樣水晶膾還在《夢粱錄》和《武林舊事》中頻繁出現,可見水晶膾在宋代的普遍程度。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不過這裡要澄清一點,宋代的水晶膾不一定是豬肉製品,很大程度上是魚鱗做成。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中就記錄了一則水晶膾的做法,用的就是魚鱗:“赤梢鯉魚,鱗以多為妙。淨洗,去涎水,浸一宿。用新水於鍋內慢火熬,候濃,去鱗,放冷,即凝。細切,入五辛醋調和,味極珍。須冬月調和方可。”這也蠻符合“水晶”兩字,每一種食材精細的烹飪總有其原因,這種水晶膾的做法不光是好看那麼簡單。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同樣南宋·高觀國的一首詞中道出了其中秘密,《菩薩蠻·水晶膾》:“玉鱗熬出香凝軟,並刀斷處冰絲顫。紅縷間堆盤。輕明相映寒。 纖柔分勸處,膩滑難停箸。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這裡可以解讀到魚鱗做水晶膾不僅僅是追求好看,而且口感涼爽,是酒後醒酒的佳品,當然,這是文人墨客的描述,有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怪勁,你懂得。因為這裡的“醒酒冰”就是黃庭堅喝醉後,陰差陽錯把水晶膾寫成了醒酒冰,所以此物僅僅是魚鱗做的皮凍罷了。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無論是豬蹄凍,還是豬皮凍,又或是水晶皮凍,其根源都來自宋代的水晶膾,雖選材有所不同,但是核心做法不變,得到了當年的完整傳承,甚至在明清時代流行於皇宮之中。至今,皮凍更是普遍,做法上也花樣繁多,但選材上多為豬皮為主。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最熟悉的皮凍做法不需要多麼精要的法則,豬皮清洗乾淨,颳去油脂後切成細條,之後入鍋加香葉、蔥段、生薑和桂皮熬製成濃稠湯汁。後面的操作比較簡單要吃透亮無色的加點鹽就可以冷卻凝固,要是想吃醬油色的,就加點醬油再凝固,Q彈美味的豬皮凍了。

粘住魂的皮凍,古人眼中的“醒酒冰”,彈牙勁道的美

吃法上的花樣性在於料汁,這個需要香醋、油潑辣子、薑末、蒜末、香菜、香油、麻油等調料根據個人口感調配,這裡面的靈魂在於油潑辣子。然後把皮凍切成方形塊,配上料汁就可以成為晶瑩剔透、軟滑可口的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