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些不親臨發源地,根本就吃不上的中國美食,你知道嗎?

為了吃走過很多地方,踩過坑也無數次驚歎,不論好不好味,有的無名小吃都是當地人傳承百年的味覺記憶,所以我常懷敬意。

雲南騰衝

大救駕

不只是騰衝,雲南好多餐館現在都有這一道菜,不過也僅限於雲南了。出了滇區,大救駕便成了稀罕物。其實說來“大救駕”這雅名也是後來才有的,雲南人喜歡吃米制的食物,無論是米線還是餌絲餌塊都是沿用最傳統的手工藝製成,因為難以儲存所以直到最近才行銷全國。在雲南的農家早有“炒餌塊”的吃法,剩飯剩菜拿去倒進餌塊裡炒炒又是一頓美餐。

“大救駕”這道菜做法並不複雜,但是出了雲南連餌塊都難尋著,所以這道菜也就變得不普通了。

據傳,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打進昆明,明朝永曆皇帝逃往滇西,清軍緊追不捨。農民起義軍大西軍領袖李定國命大將靳統武護送永曆皇帝至騰衝,當時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憊不堪,飢餓難忍。找到一戶農家,主人把家裡認為最好的食品炒在一起,做成了由餌塊、火腿、雞蛋,青菜組合的一盤菜。永曆皇帝吃後讚不絕口地說:“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從此,騰衝炒餌快便有了一個別名——“大救駕”。

如今在騰衝吃到的大救駕不是每家都放火腿,畢竟火腿成本還是太高,不過即使只有番茄雞蛋和餌塊炒出來的大救駕也是很美味的,只求不要加一些稀奇古怪的食材就好。

這些不親臨發源地,根本就吃不上的中國美食,你知道嗎?

貴州貴陽

腸旺面

腸旺面的主要原料是豬大腸、新鮮的豬血旺和擀制的鴨蛋麵條,配料和調料有二十多種。好的腸旺面講究“三臊一面”:用肥腸和血旺分別製成腸臊和旺臊,再用豬五花肉製成脆臊,然後用腸油、脆臊加辣椒油製成紅油,由此而形成了腸旺面“三臊”加紅油的基本特色。麵條製作工藝有些特別。腸旺面所用的麵條為手工雞蛋麵條。製作時用上等麵粉,加入雞蛋、少許食用鹼及適量清水,經反覆揉搓製成水調麵糰。然後將麵糰放在特製的案板上,經反覆摺疊擠壓制成薄如綢緞的麵皮,再用豆粉作撲粉撒在麵皮上,將麵皮摺疊起來切成細絲狀。整個操作過程有“三翻四搭九道切”之說。

初到貴陽我還以為腸旺面的麵條是泡麵的麵餅,金燦燦的,細嘗之下才發現暗藏諸多玄機。貴州的“肉臊”有點像外地人口中的“油渣”,但是也帶一點炸到幹香的瘦肉,頗有嚼勁。

這些不親臨發源地,根本就吃不上的中國美食,你知道嗎?

廣東順德

陳村粉

之前教我廚藝理論課的老師聽說我要去順德尋找美食,他脫口而出三個字“陳村粉”。他還補充道這是傳兒不傳女的絕技啊!正宗的陳村粉別說是在其他城市,連順德市區都少有銷售。出了陳村,這東西只能稱為“腸粉”,不管口感再怎麼軟糯都不能掛這個名字,就像香檳酒只能產在香檳區,其他地方只能被喚做“起泡酒”一個道理。

陳村粉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大約在清末民初,順德陳村人黃但創制出一種以薄、軟、滑、爽為特色的米粉,聲名鵲起,當地人稱之“粉旦(但)”。此後,因這種米粉出自陳村鎮,大家以“陳村粉”名之。由於製作精細,陳村粉產量不高,一天只能產粉幾百斤,因而顯得格外“矜貴”,加上陳村粉新鮮烹製才好吃,所以難以運送到更遠的地方,外地人不易享此口福。

這些不親臨發源地,根本就吃不上的中國美食,你知道嗎?

廣東潮汕

醃海鮮

潮汕出名的不只是牛肉火鍋,晚上華燈初照時是潮汕人外出覓食的開始。而街邊最隨處可見的小攤都擺滿了各式醃製的海鮮。

潮汕人吃海鮮格外講究時令,早就有這樣一首漁諺被外來朝聖的吃貨奉為聖經:

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蠘腳無毛,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

在潮汕人的眼中不僅每個月應該有當季的海鮮相對應,還講究醃製的味道平衡,不能捨本逐末。和泰國的醃海鮮不同,潮汕人不用香茅,用姜蔥蒜鹽、芫荽、魚露、辣椒、味精、醬油、香油製成的醃料便足以征服所有遊客的味蕾。

這些不親臨發源地,根本就吃不上的中國美食,你知道嗎?

天津

鍋巴菜

鍋巴菜不是一種菜,是把煎餅果子那層煎餅切成條加滷子加腐乳麻醬,撒上香菜葉製成的小吃,也是天津人民喜愛的一款早餐。一般趕著上班的年輕人會打包一套煎餅果子,能在早點鋪子坐下來慢慢吃完一碗鍋巴菜的基本都是大爺大媽。天津的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從山東煎餅演變而來卻在直轄市的文化影響下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但是如今在外省也是很難看見鍋巴菜的。

這些不親臨發源地,根本就吃不上的中國美食,你知道嗎?

北京

豆汁兒&焦圈兒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豆汁兒”這東西,但是外省人說起那味道準沒好詞兒——抹布水、泔水、餿味兒。。。所以要想去北京以外的城市喝到豆汁兒確實不容易,輻射範圍最遠也就到了承德。豆汁兒成為貴族食品全仰仗乾隆爺的垂愛,這才讓愛面兒的北京人不管貧富都接受這玩意兒。之前聽一段演相聲裡說北京城的大戶人家不會上街喝豆汁兒,叫上家僕去外面打一鍋回去煮燙了在慢慢喝,千萬不能忘了一定要多打一盤鹹菜相佐。

焦圈兒這東西比起它的好搭檔豆汁兒少太多罵名,但是沒人罵也就不會被外地人所注意,但是依舊是本地人的寵兒。好的焦圈兒特別脆生,更好的焦圈兒放好幾天還特別脆生。豆汁兒雖然象徵老北京的早餐文化,但是要吃飽還是離不開焦圈兒。

這些不親臨發源地,根本就吃不上的中國美食,你知道嗎?

寫到這裡才發現很多大城市並沒有太多“不親臨當地就無法吃到的美食”,連我的家鄉重慶都沒有太多美食能讓我念念不忘又難以尋覓。因為現在的物流日漸發達,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足不出戶也能吃到全世界的地道美食。祝大家都有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