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中外刀劍對戰,誰厲害?中國有一項核心技術,外國人根本不會

古代的人用來形容一把刀或者劍鋒利的程度,最常用的詞語就是:削鐵如泥。顧名思義就是說這把武器十分厲害,和鐵類似的物質都能被它像削泥一樣削斷。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還真沒有發現這種刀劍,也沒能製造出這種武器。那麼到底是因為當時的技術已經失傳了還是說那的確只是古代人用來誇大其詞的一種描寫手法?

在《水滸傳》裡面有這樣的一個情節,楊志走投無路在街上賣寶刀的時候,牛二為了試驗他的這把刀將地上疊了一摞銅錢,而這一刀下去這一厚沓的銅錢也都被劈成了兩半。其實銅的質地是很軟的,延展性也不差。就我們現在的工藝,已經能夠將銅加工成人頭髮的四分之一的厚度,所以說當時能將那一摞銅錢劈開其實也並不是很困難,我們現在家裡的菜刀其實也能做到這一點。

對於士兵使用的武器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它們的硬度和韌性這些方面的效能。這些因素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達不到標準武器就會出現捲刃、折斷等情況。將銅和其他金屬相融合是一種辦法,和鋅融合就可以形成黃銅,和其他的金屬融合到一起又能形成青銅。這些方法都能提高銅的強度,但是混合得有一定的比例,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就拿青銅這種材質來說,隨著含錫量的變化就能引起兵器的可塑性以及強度的不斷變化。含錫量達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時可塑性就會出現下降,當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時整體的強度也會開始急劇的下降。所以當時用來在戰場上進攻用的兵器它的含鋅量一般保持在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間確實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古人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總結的經驗令我們都感到佩服。但是就按照這種條件製造出的兵器確實達不到削鐵如泥的地步。

為了更進一步加強對武器鋒利的改造,聰明的古人又發明了淬火這項工藝。

這項工藝可以說是提高兵器硬度的最為直接有效的辦法,不過只是適用於那些兵器中含碳量較高的鋼。而且工匠們一般為了避免在進行這項高難度技藝的時候刀劍變形,都是直接插入淬火的介質當中的,比如最簡單易得的介質就是清水,當然除此之外還有鹽水和油等物質。當時的工匠們並沒有檢測溫度的儀器,靠的就是經驗,憑藉自己的肉眼觀察來判斷武器是否達到了淬火的條件。

所以在當時做一個好的鑄劍工匠最為關鍵的手藝就是淬火這一項,例如著名的干將莫邪就在這方面達到了很高的造詣。那些在戰鬥或者是比試中容易斷掉的武器大多都是由於淬火這個關鍵步驟沒有成功。

而在古代的西方卻一直沒有掌握這些技術,兵器鑄造的技藝相對於我們當時的技藝還是相差的很多。當時西方最好的兵器大都產自於西班牙,因為當地有很好的鐵礦。從當時的墓中挖掘發現的鐵劍含碳量極少。但是它們的硬度還沒有秦朝兵器硬度的一半。在西方很著名的短劍其實它們的硬度都不高,因為幾乎沒有經過熱處理,更別提淬火這項我們的專利了。所以同時期它們的武器硬度沒有我們武器的硬度高。

如果我們秦朝時期的青銅劍遇到了他們西方的鐵劍,那絕對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他們的鐵兵器輕鬆斬斷。一把好武器的真諦就在與它材質的融合以及鍛造過程中所包含的技藝,不斷從中吸取經驗,新增更多的元素進去,這樣才能提高一把武器的戰鬥力。我們古代的那些一批又一批的工匠藝人透過在鑄劍過程中得出的經驗,不斷完善著武器的功能,提高它的戰鬥能力,可以說是他們推動了武器的發展。沒有他們一代又一代工匠在生產線上的堅持,我們古代的武器發展不會那麼迅速,技藝也不會改造的如此之快。

所以當時我國古代的軍隊如果真的和同時期的西方軍隊相遇,獲勝的絕對是我們古代的軍隊。因為我們在武器的鋒利程度以及硬度上都要優於他們當時的工藝水平。而且就論軍事的戰術我們也不比他們差,因為當時秦能一統天下的實力真的不是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