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湖北地處漢江平原,是一個水鄉澤國。這裡河流港汊縱橫交錯,大小湖泊星羅棋佈,出門見水,舉足涉河,因此,水上交通工具十分必要。早在遙遠的古代,湖北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造出各種船隻,行駛進碧波千頌的湖泊之中,擊在波濤湧的萬里長江。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一、西周時期楚國的造船水平

西周時,周昭王曾率大軍來到江漢地區,橫渡漢水時,他乘坐的木板船在江中沉溺,昭王及其隨員均遭滅頂之災。原來昭王對江漢地區的侵擾引起楚人的憤慨,楚國船伕“以膠船進”(《史記·正義》),使船中途沉沒。什麼是膠船呢?

最早的水上運輸工具是獨木舟,即所謂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易辭》)。稍後出現了木板船。製造木板船技術的關鍵在於連線和粘縫,連線不好,船會解體,粘縫不密,則會漏水。楚國的船伕已掌握了這些技術,他們不用草杆、麻絲、竹茹、油灰等常規原料,而故意用易溶手水的膠質粘縫使船到江中漏水、解體、沉沒。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二、楚國造船業的發展過程及通航範圍

楚國大規模造船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平王遷都郢,始築郢城。郢城南鄰長江,上控巫巴,下走吳會,附近河流密佈,有利於通航,也是良好的造船基地,古人稱之“楚船官地也”。楚國的另一重要地區鄂也是造船基地。

楚康王時,楚國已建立了一支水軍。他曾在公元前550年和公元前549年時兩次進攻吳國,但此時楚國“舟師”不及吳國,“無功而還”。此後兩國交戰頻繁,楚國多敗,被迫遷過都城。這時越國起來滅掉吳國,而越國因戰爭國力損耗,終被楚滅。此後,楚國控制了長江流域的航運權。楚國豐富的物產就在這條被稱為“黃金水道”的長江上往來運販。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戰爭中,楚國從吳、越汲取了先進的造船技術。吳國的鬥艦艅艎,是“涉川之良器”。這種船體形寬大,首尾高聳,船頭還繪有鷁鳥的圖形,是吳國國君乘坐的指揮船。這艘船曾一度為楚所有,吳軍又將它奪回。後來鄂軍造了一艘大船,很可 能是仿艅艎而造。

楚國民船的規模也很大,鄂君的船隊曾擁有一百五十隻船,船上已裝有帆。宋玉的《風賦》中“激颺熛怒”,便是對勁風吹帆的生動描述。這時仍是插木樁系船,停船較多的地方便成子碼頭。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楚國的通航範圍很廣。楚懷王曾授給鄂君啟一隻銅鑄的節。從節上的銘文可知,當時以鄂為起點,北上沿漢水經過鄢到棘陽;沿江東下可達彭蠡湖,經過鬆陽到爰陵;西南可達三湘,經?水到鄙,長江中下游都可通航。楚國的航船可到達如此廣闊的範圍;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造船業的發達情況。

三、從西漢出土船模探究湖北地區造船

秦漢國家統一後,長江流域的江陵和武昌仍為水上交通的中,這裡既是物資和軍隊的轉運站,也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西漢初年,吳王濞曾“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漢書·伍被傳》)在江陵造船不僅因那裡盛產木材,而且江陵是當時的造船中心,造船經驗豐富技術高超。江陵鳳凰山西漢墓出土了木船模型一隻,用整木雕成,全長71釐米,形狀細長,頭部較容,尾部稍寬,中部最寬,約10。5釐米。底部中間齊平,平面呈梭形,中間大,兩頭小,兩端呈流線型上翹,以減少流水阻力,符合力學原理。

船面首尾兩端呈平面,中部雕空,留出旁板構成底艙,艙內建橫樑若干,上有蓋板,中部和靠近尾部的船身旁板上各鑿小槽,上置橫過樑兩根,伸出船外。在船上的許多零件中,有“人”字形木架兩根,船形木板兩塊,其中一塊下有凹缺似門,按兩者弧度拼合,恰為艙房蓬蓋的前後山牆及頂架。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另有長條木板,蓋上後成兩個坡面的懸山式房頂;另有窄板兩塊,疑為舷板,故將其擱在跳出的過樑上,恰為艙房外撐篙、蕩槳之通道。還有木柱,槳樁若干,其下皆有榫頭,船邊上有許多榫眼。另有木槳5只,但未見船舵,可能是以槳代舵。從同出土的簡冊可知,當時有的大船有22只槳,船身一定很大了。看來、西漢時湖北地區已能造結構較複雜,體形較大的 木船了。

四、三國時期湖北的戰船規模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為了控制江漢平原,對襄陽、江陵爭奪激烈,最後,江陵、武昌終為孫權所佔,武昌還一度成為東吳的都城。江陵、武昌等地的造船業又有進一步發展。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當時造船的規模很大。武昌(即鄂城)有“橫藇船屯”之稱,是重要的造船場所。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奪“船千艘”,敗江夏太守黃祖,又奪“船六千艘”(《三國志·吳書》)。這些船均造於夏口。劉表在江陵造船,“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前,劉表在襄陽的戰船大部分為曹操所得,劉備僅得到一小部分,也有數百艘之多。

由於戰事需要,三國時所造的多為兵船,且因為造船技術仍有許多缺點,船隻也極易顛覆。孫權曾在鄂城造了一艘名為“長安”的三層樓船,在試航時因大風驟起,只好避入樊口,以免遭顛覆。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五、湖北造船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東晉、南朝偏安江南,十分重視長江航運。江陵、夏口、襄陽不僅是重要的水陸碼頭,而且是主要的造船場所。

東晉荊州牧陶侃坐鎮軍事重鎮江陵時,曾令“官用竹皆令録厚頭,積之如山”(《世說新語》捲上)。以後桓溫伐蜀時,“裝船悉以作釘”。江陵造船規模之大可以想見。劉宋時,荊州刺史沈攸之曾把荊州送往建康的物資割留下一部分,其中戰近千艘。南梁時,王僧辯從江陵出兵討伐侯景時,水軍順流而下,“軸艫數百里”,兵船數量很多。這時的襄陽也曾有造船3000艘的記載。這一時期造船不僅數量多,體積大,而且技術上進行了某些革新。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以竹釘代替鐵釘。至少陶侃作荊州牧時已使用了。他把破竹製矛所剩根部作成竹釘來連線船板,避免了鐵釘在水中易腐的缺陷。

大量用櫓。櫓,也作?,東漢時已出現,是由長槳演變而來,兼有槳、舵雙重作用,既可以助船前進,又可以調整船的航向。南齊時,在襄陽造船艦3000艘,各將領都爭著要擼,呂僧珍事先做了準備,“每船付二張,爭者乃息”。當時櫓可能已裝在船尾。

這時期,風帆與船舵的使用已很普遍,船錨也已經使用了。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以前建造大樓船,都是二船並列的連舫,即在並列的兩條船上安橫樑和甲板,再築樓臺。這種船雖寬大平穩,但航速慢,機動性差,且橫樑受波浪影響,容易斷裂,危險性大。唐代開始,連舫變成單體船,這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重大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時首先在武昌製造了體積很大的單體船。唐大曆、貞元(767-804)年間,有一個叫俞大娘的人航船最大,船上可以養生送死、舉辦婚喪大事。在長江上運貨,“歲一往來,其利甚博,此則不啻載方也”(《唐國史補》卷下)。當時像俞大娘這樣在長江上以運貨贏利的商人很多。廣德年間,鄂州一次失火,就燒航船3000艘。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南齊時,祖沖之曾製造千里船,“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日行一百餘里”,但未見運用。唐代,千里船的建造又在襄陽出現,這時已改稱車船。貞元年間,山南東道節度使襄州刺史李臯造了一艘車船,不掛風帆,在船舷兩側和船後裝有3個輪子以輪代漿,旋轉擊水,推船前進,快如奔馬。這種車船建造容易,船體堅固,船的動力裝置由半機械裝置代替人力劃,到了南宋時,車船就普通製造使用了。由於在作戰中進退自如,進攻力強,車船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襄陽的造船業仍然興旺,造船技術也有所創新。如南宋末年,蒙古軍包圍襄陽達5年之久,宋將李庭芝駐郢州(江陵),他在救援襄陽城時,由義軍首領張順、張貴為都統,埋伏在團山。張貴造無底船百餘艘,中豎旗幟,軍士立於船兩舷引誘敵軍躍入船內,因船無底,跳入的敵軍沉溺水中。這種無底船就是一種新型的戰船。

“伐江陵之木以為船”:湖北古代造船縱橫談

?湖北的造船業,幾幹年來不斷髮展,屢有創新,在我國科技史上留下自己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