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10個關於食物的奇聞異事

10個關於食物的奇聞異事

完滿人生歷來少不了美食這個主旋律。英國素以黑暗料理聞名,他們的餐桌上常見的烤面拖牛肉、炸馬鈴薯和洋白菜以及受人喜愛的葡萄乾布丁等都成為大家玩笑的談資。歷史上,食物也曾釀造過慘劇。1919年,美國波士頓的糖蜜儲存罐突然發生爆炸,約230萬加侖(870萬升)糖蜜傾瀉而出,造成21人死亡,損毀好幾處建築物。

但是誠如生命可貴,食物也是非常珍貴的,有時甚至可以昂貴到驚人的地步。加拿大著名的楓糖漿失竊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2012年,在加拿大一家全球戰略性楓糖漿儲備處(Global Strategic Maple Syrup Reserve,不要懷疑,真的有這個機構),大約有600萬磅(270萬公斤)楓糖漿失竊。也許你會覺得盜竊楓糖漿是很可笑的行為,但如果你知道在當時的銷售市場上,1桶620磅(281公斤)的楓糖漿售價為1800美元,大約是同期原油市場價格的13倍,你就笑不出來了。

我們可以將這些千奇百怪的食物趣事大致分為三類,如荒唐的食物名稱、可以用來抵押和燃燒的乳酪以及需要勇氣才敢挑戰的食物,此外當然還有更多趣事。祝你看完後能有個好胃口!

10.蜜漬人(

Mellified Man

):堅果與蜂蜜的味道

伴隨著羅馬帝國的崩塌,歐洲經歷了一段漫長矇昧的黑暗時代(譯註:歐洲史上約為公元476-1000年),而與此同時,穆斯林世界正處於智慧與文化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哲學家們早就主張“一種文化的品性可以透過它的飲食來評判”,那麼對穆斯林文化中的“蜜漬人”我們便只能感嘆一句“天哪,這太令人作嘔了!”

“蜜漬人”的製作過程很簡單:挑選一名年長的阿拉伯人,讓他只以蜂蜜為食,在他過世後再用大量的蜂蜜掩埋屍體。用蜂蜜醃製100年後,人們便將“蜜漬人”挖出並在當地的大巴扎集市售賣,以換取大量金幣(在拉丁語中“mel”代表蜂蜜)。

“蜜漬人”是真實存在的嗎?早在16世紀,中國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藥典《本草綱目》中便有相關記載,但他也明確說明這只是傳聞並無實證。我們看待這件事的真實性,也應當如同看待甜言蜜語和精美糖果一樣,持保留態度。

9.

成批乳酪可以作為抵押貸款

乳酪愛好者都應該知道,全世界只有義大利北部的艾米利亞 - 羅馬涅大區(Emilia-Romagna)生產的乳酪才有權利稱為帕爾馬地方乳酪(Parmigiano-Reggiano),這種硬質乾酪由牛生乳製成,被稱為乳酪之王。但在世界金融領域,拉文納(Ravenna),博洛尼亞(Bologna)和帕爾馬(Parma)這三個義大利城市則以其奇特的財務交易而聞名——這些地方的銀行允許用名貴乳酪做為抵押品進行貸款。

義大利埃米利亞諾信託銀行(Credito Emiliano SpA)曾經一度存放了約450,000輪80磅(36公斤)重的帕爾馬地方乳酪,並加以照管。這些乳酪累計起來可以折價約1。6億歐元,粗略估計合1。76億美元市值。透過接受乳製品抵押貸款,銀行向當地的乳酪生產商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但在烤制加工產品期間,生產商必須支付牛奶採購和儲存的費用。

從埃米利亞諾信託銀行申請的信貸最高可達乳酪市場價值的80%。每一輪乳酪都印有品牌的序列號,這些序列號在之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2月,一些竊賊挖掘地道潛入乳酪貯藏所,在被捕之前他們運走了570份乳酪輪。當時銀行必定相當惱火。

8.

芝士:火與蒼蠅的結合

其他國家出產的芝士可能需要加入酒精才能燃燒起來,而挪威海灣地區出產的一種褐色的芝士則不用任何新增物就可以像輪胎起火一樣燒起來。事實上,傑託斯特芝士(brunost)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芝士。就像義大利乳清乾酪(ricotta)一樣,製作傑託斯特芝士不僅要使用凝乳,還要使用乳清——就是那些牛奶凝固後被過濾出來的液體。這樣生產出來的就是甜甜粘粘的焦糖色乳糖。這些像磚頭一樣的脂肪和糖,如果自顧自地熊熊燃燒,其釋放出的能量堪比一貨車燃燒著的貨物,能導致一個挪威隧道關閉4天之久。

或許你有很多種理由想燃燒芝士,當然我們並不是在講芝士火鍋或是希臘乳酪(saganakis:需要煎或炸)。再來看看撒丁島佈滿蟲蛆的非法芝士:卡蘇馬蘇(casu marzu)。可謂是“假如你不能打敗你的敵人那就吃了它們”的現實版寫照 。這種腐爛的羊乳芝士需要新增幼蟲來啟用。芝士製造商給予催化,蒼蠅會在上面產卵然後孵化成幼蟲。這些小蛆們用自己小小的牙齒在芝士裡不斷爬行,他們釋放出來的具有腐化作用的酶正是製作出其特色風味和口感的一種最關鍵的發酵劑。當你吃這個的時候最好閉上眼睛,至少可以裝作不想讓這些任性的蛆蛆們跳到你的眼睛裡去的樣子。

7. 聖誕

美食是什麼

--

好奇心害死貓

在美國,聖誕節算得上是某種等價交換:慶祝聖誕節的人們給聖誕老人留些餅乾和牛奶,而聖誕老人則留下美食在人們的長筒襪裡。不僅美國,世界各地的節日傳統裡都少不了食物。

就拿歐洲的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聖誕節傳統來聊一聊,這當中有些可能仍然適用,而有些已經不適用了(如果你知道,請留下評論告訴我)。在奧地利(Austria),每年的12月5號,即聖尼古拉斯節(St。 Nicholas Day)前夕,乖孩子一般會在他們的鞋子裡收到糖果,而淘氣的小朋友則只能收到煤或是土豆。而在巴伐利亞(Bavaria),農民們曾一度邀請自己的果樹參加午宴,以期望獲得好收成。如果被邀請的果樹沒有赴宴,農民們就把午餐送去獻給果樹——或者更準確地說,獻給他們認為住在樹裡的精靈。西班牙人在新年前夕想要獲得好運(還不如說他們是想感受一下海姆立克急救法)他們就會在午夜鐘聲敲響時吞下十幾顆葡萄。在瑞典,為了紀念聖露西亞(St。 Lucia),慶祝聖誕節時家中的女孩會換上白色的衣服,在頭髮上插上蠟燭,並用一種特製的小麥餅——露西亞麵包(lussekatter:藏紅花小圓包)來叫她的家人起床。(譯註: Heimlich: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種衝擊腹部排出異物的手法)

聖誕節對歐洲的貓來說是一段艱辛的時期。冰島人會給自己家的貓裝扮上蝴蝶結以免被別人誤認為是會變形的聖誕怪貓,據說這種怪貓會把在聖誕節中只收到玩偶的孩子們吃掉。不過比起瑞士的貓,它們就幸運多了,瑞士仍有少數頑固分子至今還會把本地貓咪當作他們的聖誕大餐。

6。

美國的河馬肉差點成為盤中餐

20世紀初是一個勇敢而樂觀的時代,人們懷著探索精神,透過科學和技術,探索世界上的奇聞趣事。在面對真實的或假想的問題之時,你誠然可以靠別人來幫你解決,但這些解決方法要麼無法實踐,要麼有不道德之嫌。

當時,美國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人口爆炸式增長,而國內卻缺乏足夠的食物。儘管有人建議透過建立羚羊或者鴕鳥養殖場來解決肉源的問題,但最切實可行的做法,卻是選擇河馬肉。他們的理由是,河馬可以在不適合養牛的地方生存和養殖,而且這種所謂的“湖奶牛”(雖然河馬一詞在希臘文中表示“河流的馬”,但是仍有不少營銷書這樣為它命名)能夠清除路易斯安那州湖沼的水葫蘆,解決生物入侵帶來的水道堵塞、魚類死亡問題。

儘管這個想法得到了諸如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等名人的支援,但最後還是被迅速發展的工業化農場淹沒。

5.利用爆炸衝擊改變肉質

多年來,美國專利及商標局(U。 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蒐集了各種使肉質鮮嫩的技術,從傳統手藝(敲擊,酶嫩化劑)到創新技術(使用壓力脈衝或聲波讓肉均勻變化)應有盡有。但卻沒有技術能比得上序號為3492688 A的美國專利,它被低調地命名為“柔化食品裝置”。1966年,查爾斯·戈弗雷(Charles S。 Godfrey)提出申請這項專利,宣傳透過烈性炸藥打破動物的硬質纖維肉,並把炸藥和牛肉放在同一個水罐中來達到最佳效果。

戈佛雷認為,高爆方法能在激振前沿(shock front)創造出更顯著的突變,從而彌補過去其他壓力技術的缺點。也許他這項發明真的很厲害,因為他的設計理念已經在其他幾項專利中得到體現,而且至少有一家公司已經把這項技術付諸實踐。

作為早期核武器研究的先驅,戈佛雷還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爆破技術老兵。20世紀50年代,他在埃尼威托克的環礁(Eniwetok Atoll)協助設計微型核武器爆破試驗,此外他還持有高速炸藥、變形炸藥、爆破和開挖岩石炸藥的專利。

4.異食癖:吃任何東西,什麼都可以吃

任何人都可能有一些奇特的慾望,但是卻很少有像那些異食癖患者一樣有著令人咋舌的慾望,他們吃各種東西,比如木頭、泥土或者油漆木片這種沒有營養的物質。異食癖(譯註:pica,由於代謝機能紊亂,味覺異常和飲食管理不當等引起的一種非常複雜的多種疾病的綜合徵)這個單詞來源於中世紀的拉丁語,意思是喜鵲,因為喜鵲普遍被認為是吃任何東西的鳥類。

藉助拉丁語和希臘語,使得每一種神經病症都有學名,不過異食癖也有許多不同的型別。食木癖患者是來形容那些喜歡吃紙,鉛筆,樹皮或者是其他木質品的人,而習慣吃玻璃的人則被稱為食玻璃癖患者(hyalophagia),此外還有喝尿癖(urophagia)、食糞癖(geophagia)、食土癖(geophagia),食己癖(autosarcophagy,喜歡吃自己的肉),自然也有食人癖(喜歡吃人肉)患者。

而有食毛癖(trichophagia)的人則喜歡咀嚼或者吞嚥自己的毛髮,這樣會導致腸子被危險的毛團堵塞,需要動手術來疏通。2007年,曾有一個18歲的食毛癖女性,透過手術移除了塞滿其腹腔的近10英鎊重(4。5千克)的毛髮團。

不過這些強迫症主要和心理狀況以及學習障礙有關。在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人身上,這種異食癖的發病率大約在4%到26%之間,這種病症還可能引起克萊恩萊文綜合徵(譯註:也稱睡美人綜合徵、週期性嗜睡與病理性飢餓綜合症)、智力缺陷以及精神分裂症等併發症。但是健康的孩子,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成人也會突發異食癖,有時只是因為他們的飲食不均衡導致缺乏營養物質。

3.鹹菜冰激凌味兒的料理

--

揭秘孕婦的奇葩口味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孕婦催著丈夫去買鹹菜和冰激凌,讓他快去快回。這個情景著實老套,也再平常不過。懷孕能讓你的口味變得奇特,原來的飲食習慣會加倍凸顯,還可能發生從來沒有過的激烈反應。。然而,研究者們仍然不瞭解這些奇特口味背後的生物學和行為學原理。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孕婦飲食偏好模式。例如,在一些飲食文化中,準媽媽們的口味會變淡;在坦尚尼亞,孕婦變得愛吃肉、芒果、酸乳酪、橙子、大蕉等食物以及愛喝軟飲料;而在美國,孕婦的日常飲食則偏重奶製品和甜品。研究者還發現,孕激素的變化能導致神經肽Y(neuropeptide Y)增多,而神經肽Y是下丘腦產生的一種與食慾有關的訊號激素。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奇特的口味呢?可能是為了抑制懷孕期間聞到的、吃到的或只是假想的怪味,以及突發的妊娠反應。但是這只是一種可能性,具體情況如何,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2.鼻子熟識美味

我們都知道嗅覺能引起我們的食慾、激發我們的情緒、勾起我們的回憶,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察辨味道主要還是歸功於我們舌尖上小小的味蕾。在神經美食學領域的研究者看來,我們早已落後。

味蕾進化是為了分辨基本的甜、鹹、酸、苦及鮮(蘑菇或醬油的鹹味香精),以此來幫助我們區分高熱量的碳水化合物、發現人體所需鹽分、檢驗食物是否成熟、探測毒素以及識別蛋白質。但嗅覺,尤其是餘味,在我們品嚐食物時從嘴裡飄進鼻腔,如此便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一幅更完整的圖片。嗅覺是如此微妙,科學家們將它與視覺做對比,來找出數百萬種味道混合成“圖片”的形成方式以及其相似性的判定方式。研究進一步認為嗅覺與心理健康和神經可塑性(譯註:即大腦細胞連線引起的結構改變)相關聯。

而所謂的分子美食家,就是那些為了藝術效果和食用效果去研究食物的物理、化學特性並在食物的再創造過程中悉心運用氣味和芳香劑的人。(譯註:分子美食家就是用科學的方式理解食物分子的物理化學變化,把食物進行再創造。)但是唾液和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加大了隔離關鍵性“味道因子”(smell-ecular)的難度。噢!對了,市場總是以此為促銷噱頭。

1.食物的其他名字

食物通常有許多名字。有些是有著細微差別的,比如胡荽葉和芫荽葉分別指芫荽植物的種子和葉子。但也有一些認錯食物名稱的事例,比如每到感恩節,大多數美國人會錯把番薯稱為薯蕷,其實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出於營銷目的,還有一些食物採用了新名字。如芥花油(是從 “Canada Oil Low Acid” 四個字的首字母組合而成,意為 “低酸加拿大油”)實際上是一種經特殊培養的菜籽油,但或許是為了避免”rape”(蕓薹或甘藍型油菜,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這個詞彙帶來消極影響,也或是為了區分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的早期菜籽油,它就被重新命名了。獼猴桃並不是來自紐西蘭——它其實是中國鵝莓,是出口商為避免冷戰期間美國市場帶來的消極影響而重新起的名字。它也不是醋栗,所以只是他們換了名稱而已。

巴塔哥尼亞(Patagonian)齒魚(小鱗犬牙南極魚)被重新命名為智利海鱸魚是為了更好地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儘管它不是鱸魚,但它現在也面臨過度捕撈的局面。基於類似的原因,餐廳顧客現在都知道聽起來更有吸引力的“羅非魚”其實就是“燧鯛”(大西洋胸棘鯛)。

一朵玫瑰就像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一樣,但廉價的鱈魚就是要比大紅鯛魚賣得好。 (譯註: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是捷爾特茹德·斯坦因的一句詩。意思是羅斯是玫瑰就像玫瑰是玫瑰一樣。)

翻譯/泯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