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名臣錄管仲千古一相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歷史名臣錄管仲千古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為“仲父”。

管仲之所以成為歷史名臣、能臣,不僅是富國強兵的政策,還有就是開創性的改革措施。

行政改革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將齊國劃分為21鄉,其中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將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官員任用

他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管仲生活的年代,距離科舉制真正實施,相距1200年左右,這些思想很超前了。

歷史名臣錄管仲千古一相

政治主張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軍事制度

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其內容為:全國分為21鄉,工商之鄉6,士鄉15。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的是士鄉15。5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經濟制度

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我們現無可徵信的材料。管子書中的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若此記載為可信,則於管仲時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

管子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裡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管仲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即“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故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矣”。這種“準平”制,不但是一種平衡糧價的政策,並且,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徵”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馬克思級差地租與之相同。

管仲面對當時“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即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即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免遭破壞。伐木和捕獵只准在適當的季節進行。

歷史名臣錄管仲千古一相

管仲修齊太公“九府圜法”,在齊國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輕重九府呻”。齊國由政府統一鑄造貨幣,這種規範的貨幣呈刀形,名為“齊法化”或“節墨法化”,俗稱“齊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後世評價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敞著懷,成為野蠻人。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