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野獸派不是畫野獸的。馬蒂斯眼裡,人間是花園與宮殿。

1869年12月31日,野獸派創始人之一亨利·馬蒂斯出生於法國北部的勒卡託。

野獸主義是誕生於19到20世紀之交的一個畫派。彼時,攝影術日臻完善,寫實主義風格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一部分畫家開始作出新的探索,他們下筆豪放,追求強烈的畫面效果。馬蒂斯與馬爾凱、弗拉曼克、德蘭等人都是這一畫派的代表人物。

野獸派不是畫野獸的。馬蒂斯眼裡,人間是花園與宮殿。

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展覽上,一位記者看到馬蒂斯等前衛藝術家的作品,驚呼“多納泰羅被野獸包圍了!”這個形容迅速傳播開來,“野獸派”因而得名。

當時人們想象這些畫家一定異於常人,甚至是有什麼精神疾病,然而如果試著去了解馬蒂斯的為人,你會發現,野獸派畫家非但不“野性”,還十分溫柔。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真實的馬蒂斯。

首先,他是迷戀異域文化的“好色”之徒。

馬蒂斯的繪畫,如果只提煉一個關鍵詞,無疑是“色彩”。他痴迷於自己眼中萬物的顏色。

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晚期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色彩平塗,這給了馬蒂斯創作靈感。他拋棄了印象派以來對光線的極度重視,轉而鑽研色彩。

馬蒂斯認為,人應當永遠靠第一印象作畫,並且這個“印象”摻雜著大量想象,於是,他的畫上總是有厚厚的、高飽和度的彩色。

野獸派不是畫野獸的。馬蒂斯眼裡,人間是花園與宮殿。

為了增強對色彩感知的敏銳度,馬蒂斯還曾修建花園。如同園丁一般,每日辛勤勞作。他利用鮮花激發靈感,建立自己的色彩理論。甚至到了晚年,當他惡疾纏身,無法自由行走的時候,馬蒂斯干脆將畫室改造成了花園。因此,他的創作中,有大量鮮花、植物等相關主題的作品。

與其他自己建花園的藝術家最大的不同在於,馬蒂斯的園子裡有大量來自海外的奇珍異卉。這與他另一個偏好有關:異域文化。

尋找歐洲以外的靈感,是當時很多畫家的共識。梵高鍾愛日本浮世繪;莫奈讓妻子穿上東方服飾做他的模特;而馬蒂斯,非常迷戀北非的圖案藝術。

1906年,馬蒂斯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北非之旅。他在旅途中大手筆買下了許多非洲藝術品:雕塑、面具、掛毯……

野獸派不是畫野獸的。馬蒂斯眼裡,人間是花園與宮殿。

從非洲回來後,馬蒂斯將自己的畫室一角裝飾成阿拉伯宮廷的樣子,他從北非帶回來的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物品,經常作為家庭陳設,成為他繪畫中的“主角”。

其次,他是與畢加索“爭風吃醋”的幼稚鬼。

馬蒂斯與畢加索,因擁有同一位慧眼識珠的大買家——著名的文學家格特魯德•斯坦因小姐——而相識。當時,斯坦因經常在家中舉辦沙龍,而馬蒂斯與畢加索,一方面在藝術上十分談得來,另一方面共享著同一位“金主”,所以存在一定競爭關係。於是兩個人很快陷入了相愛相殺的狀態。

野獸派不是畫野獸的。馬蒂斯眼裡,人間是花園與宮殿。

先說“相愛”。1915年,當畢加索的一位情婦病逝,感情的不測與無處不在的戰爭氣氛讓他的情緒十分低落,創作了《丑角》這一帶有自我影射意味的作品。而馬蒂斯恰如其分地伸出援手,將他介紹給了自己的一位藏家,希望能給予畢加索一些鼓勵。

野獸派不是畫野獸的。馬蒂斯眼裡,人間是花園與宮殿。

再說“相殺”。或許因為同行往往是冤家,兩位好友留下了許多公開叫囂、謾罵的記錄。畢加索說:“與我相比,馬蒂斯簡直是個少婦”。馬蒂斯回敬:“和畢加索一起展出,就像和癲癇病人在一起”。據說,在聯合辦展的時候,他們兩個會故意選對方畫得差的作品展出,十分孩子氣。

不過,這些“罵戰”似乎並沒影響兩人的友誼。馬蒂斯晚年抱病時,畢加索經常長途跋涉去看望他,陪他聊天。

野獸派不是畫野獸的。馬蒂斯眼裡,人間是花園與宮殿。

最後,他是提倡“搖著安樂椅”的反戰者。

馬蒂斯的一則著名論調是,藝術應該是令人感到平靜的,人們應當從藝術作品中撫平焦慮,獲得心靈的慰藉。他將這稱為“安樂椅式的藝術”。

1940年,法國籠罩在納粹的威脅下,在巴黎的馬蒂斯本來要取道巴西避難,但出發後不久,他選擇留在了法國南部城市尼斯。在給兒子的信中他說,“如果每個有價值的人都離開法國,法國還剩下什麼?”

與畢加索透過作品輸出激烈抗爭的思想不同,馬蒂斯儘管在兩次大戰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你幾乎無法從中看到戰爭留給他的不幸。這並非是因為他的生活沒受到戰爭影響——事實上,他的妻子、女兒都參與了抵抗運動,一度被拘捕、被流放,馬蒂斯內心與其他所有普通人一樣,充滿恐懼與憎恨。

但他不肯將這些留在畫布上,這正是由於他“安樂椅式”的藝術理念。他希望自己的畫永遠飽含的是積極的力量,給身陷困境的人們帶來希望。

對北非文化的痴迷,在肖像、人體、靜物等多個繪畫主題上,都深深影響了馬蒂斯後期的創作,增強了畫面的衝擊力。這再一次印證了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流能夠促進進步的規律。

歷代評價:

“馬蒂斯:色彩;畢加索:形式。兩個偉大的流派,一個偉大的目標。”

——康定斯基

“馬蒂斯的作品都是成功的作品,它們能減輕和治癒創作者生活中的痛苦和疾病。”

——皮埃爾·施奈德

“想要了解二十世紀的藝術,你必須把馬蒂斯和我的每件作品擺在一起來審視。”

——畢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