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巴西使出“三大招數”

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巴西使出“三大招數”

科技創新世界潮

巴西幅員遼闊、土地肥沃、降水豐沛, 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豐富,是全球少數適宜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國家之一,享有“21世紀的世界糧倉”美譽。

巴西的農牧業生產前景廣闊,但並非一直如此。20世紀70年代,主要糧食生產國多為溫帶氣候國家,當時的技術不適合巴西的熱帶氣候。巴西大部分種植地區的土壤存在肥力低和酸度問題,限制了農業生產。此後的數十年間,巴西政府不斷加大技術創新,解決了土壤、種植技術、作物基因庫等等問題,解放了生產力。

如今,巴西農業不僅種植種類豐富(例如蔬菜擁有超過80個品種),而且種植面積和產量也逐年穩步上升。巴西農業供應公司釋出的本生產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020—2021年度,巴西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達6850萬公頃,與上年度相比增長3。9%;產量預計達2。738億噸,與上年度同期相比增長6。5%。其中大豆產量1。355億噸,同比增長8。6%,創歷史新紀錄。

聖保羅大學農學院納爾德奧教授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過去30年間,巴西農牧業生產效率持續上升,為應對全球可持續糧食供應的挑戰,作出了巨大貢獻。三大因素保證了巴西農業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大力研發推廣農業新技術

不斷創新農業技術是巴西振興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巴農業部下屬的“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是目前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之一,它與“巴西農牧技術推廣公司”具體負責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

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在全國設有約3000多個技術推廣站,擁有職工2。3萬名,其中基層科技人員1。3萬。多年來,該公司向社會推出科研成果1萬多項。如大豆品種改良、稀樹草原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根瘤菌育種技術、固氮新技術、生物工程胚胎移植技術等,為推動巴西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巴西成功研發出一系列開發稀樹草原和半乾旱土壤的新技術,增加了農業用地面積,增強了農業發展潛力。

巴西糧食和豆類作物種植面積中,有28%的面積每年可收穫兩季。第一季種植的作物通常是大豆,大豆收穫後會種植玉米、小麥、豆類和花生等作物。在2018—2019收穫年度,巴西玉米總產量的74%以上來自第二季種植的玉米。兩季種植的耕作制度有助於土地保持肥沃,提升土壤穩定性。

隨著農業新技術的不斷髮展,巴西政府加大對精細和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研究和生產投入,逐步改變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結構,極大地提高了其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巴西政府加大了對倉儲、灌溉網路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對修建倉儲和農村灌溉設施的企業提供政府低息優惠貸款。

政府還斥資50億美元實施“東北部百萬公頃灌溉計劃”,積極引進以色列的農業灌溉技術,擴大東北乾旱地區的水澆地面積,有效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並在該地區建起一大批大型農產品出口基地,改善了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條件。

此外,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和私營企業聯合在東北部半沙漠地區建立了10個綜合開發基地,並優先發展農村交通,以降低農業生產和運輸成本,為落後地區的農業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施農業保險制度和農產品最低保護價格

農業保險由中央銀行獨家經營,分備耕、種植、管理、銷售四個階段的投保和“全額保險”“分段保險”兩個險種,保險範圍以生產成本為上限。農業生產者可依據不同年份、生產條件和農作物,選擇相應的保險專案。根據規定,農業生產者在簽訂保險合同的同時,必須與“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合同,接受技術指導,以確保農業收成,減少風險。

農產品最低保護價格由巴生產資助委員會制定,農業部和國家貨幣委員會審議,經總統批准後,在農民播種兩個月前以政令形式頒佈。其根本目的在於消除農業生產者對農產品銷售的後顧之憂。農業生產者可根據政府對不同農產品確定的最低保護價,因地制宜地自由選擇可種植的農作物。市場價格一旦低於最低保護價格,政府將按最低保護價格向農民收購所有農產品,以保障農業經營者的基本收入。

目前,巴西已經成為全球農業和畜牧業大國之一,全球糧食供應占有率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據巴農業部研究報告統計,巴西目前仍有超過5億公頃尚待開發的可耕地。

納爾德奧教授強調說,農牧業是吸納勞動就業的重要領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巴西未來10年的外貿平衡仍將取決於農牧產品的出口。巴西農牧業科研力量雄厚,後備資源充足,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科技日報聖保羅11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