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探析契訶夫作品《醋栗》中的幸福觀

摘 要: 《醋栗》是俄國著名小說家契訶夫的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說,作品塑造了一個沉浸於個人幸福的庸人形象,他人生的全部理想就是為了買下一座莊園,然後在裡面度過下半生。為了這個平庸的幸福,他拋棄了他的善良,變得冷酷無情。作家在作品中批判了這種狹隘的思想。呼籲人們要去奮鬥,去尋求更為崇高的理想。本文將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析作家的這個主題思想。關鍵詞: 《醋栗》 批判 吶喊 麻木契訶夫的作品是俄國文學長河中一朵不同尋常的浪花,折射出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契訶夫是位文學巨匠,而他最鋒利的斧子當屬他所創作的那些短篇小說,它們短小精悍卻意味深長,能給予讀者深刻的啟迪。談到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變色龍》、《一個官員之死》、《第六病室》等名篇外,還有一篇我們不能忽略的頗具深義的短篇小說,那就是《醋栗》。《醋栗》創作於1898年,正值俄國民主解放運動繁盛時期,社會正有待人們滿懷熱情和勇氣去開拓新的局面,而作家在《醋栗》中描繪的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卻顯然是個反面的消極分子,他的所有目標的終點只是個人的幸福,並且為獲取這份狹隘的幸福,他喪失了身上大部分的良好品質。作家在作品中透過主人公的哥哥伊萬・伊萬內奇的敘述,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的生活圖景,這幅圖景的主線就是批判自私狹隘的個人幸福。看到這篇小說的名字時,可能我們會疑惑,為什麼這篇小說會以《醋栗》為名,它具有某種意象作用嗎?讀過作品之後,我們的一切疑問將迎刃而解。醋栗又硬又酸,卻被尼古拉・伊萬內奇奉為寶貝,成為了他所渴望的幸福生活的標誌,它其實代表的就是尼古拉・伊萬內奇窮其人生所想擁有的平庸的個人幸福。本文將把作品分為三個部分進行闡述,解釋作家所反映的這個主題思想。一、作家的批判在整部作品中,我們會發現作家的批判表現得很明顯。作家實際上賦予伊萬・伊萬內奇這個角色自己的價值觀。作家的批判態度表現在對於尼古拉・伊萬內奇這一形象的塑造。先是透過對比的方法,把尼古拉・伊萬內奇為了得到狹隘的幸福而前後反差巨大的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他原先“是個溫和善良的人……”,可是為了買一座莊園實現自己的夢想,“他變得貪財極了”,而且他“娶了一個又老又醜的寡婦,其實對她一點感情也談不上,只因為她有幾個臭錢罷了。跟她結婚以後,他生活仍舊吝嗇,老是弄得她吃不飽,同時,他把她的錢存在銀行裡,卻寫上他自己的名字”。最後,妻子不到三年就鬱鬱而終,而尼古拉・伊萬內奇卻一點也不覺得那是自己的錯。一個原先溫和善良的人變成了一個吝嗇無情的人,只為了一座莊園,一份平庸的幸福。由此,作家對於此幸福的批判可見一斑。接著作家又把尼古拉・伊萬內奇獲得幸福後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透過伊萬・伊萬內奇的眼睛,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形象:“他老了,胖了,皮肉發鬆,他的臉頰、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眼看就要跟豬那樣咕咕叫著鑽進被子裡去了。除了他本人,甚至連他的狗和廚娘都看起來像豬。”作家透過這一系列戲謔的描寫將尼古拉・伊萬內奇慵懶無聊的生活刻化得淋漓盡致,而獲得所謂的幸福後的尼古拉・伊萬內奇這樣的形象也讓讀者不勝唏噓,作家的批判更尤然顯現。二、作家的吶喊其實這篇文章的深義並不十分隱晦。作家在作品中透過伊萬・伊萬內奇的活動,多次將內心的呼籲和吶喊展現在讀者面前。伊萬・伊萬內奇在故事的一開頭就表達了他的內心想法。他認為:“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屍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活人需要的。”他吶喊道:“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個莊園,而是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在那廣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夠盡情地發揮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質和特點。”而講完故事之後,他又對自由發出了吶喊。他問道:“為什麼要等(自由)?等到沒有了生活的力量才算嗎?可是人又非生活不可,而且也渴望生活!”他甚至帶著可憐樣的、懇求的笑臉對他的夥伴呼籲道:“不要心平氣和,不要容您自己昏睡!……如果生活有意義,有目標,那意義和目標就絕不是我們自己的幸福,而是比這更偉大更合理的東西。做好事情吧!”作家所要表達的思想在以上的吶喊中顯露無疑:不要沉浸於平庸的幸福,應當去尋求更有意義的事情併為之奮鬥,三尺之地的個人幸福是狹隘的,只有廣闊天空下的自由馳騁與奮鬥才是生活的真諦。三、聽者的麻木伊萬・伊萬內奇在故事的結尾喊出了他的心聲,企圖喚醒人們沉浸於小幸福的麻痺思想。但遺憾的是,他的聽眾依然麻木,他們覺得伊萬・伊萬內奇的故事乏味得很,甚至連金邊鏡框裡的將軍們和太太們都覺得這故事太乏味。而他們聽不懂或者說根本不想聽懂伊萬・伊萬內奇表達的思想。阿廖欣“並沒細想伊萬・伊萬內奇剛才所講的是不是有道理、正確,反正他的客人沒談起……所談的都是跟他的生活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事……”,而他甚至為伊萬・伊萬內奇的這種思想感到不舒服,“……不住地納悶,想不出這股難聞的氣味是打哪兒來的”。可見,聽者依然麻木,依然甘於平庸,伊萬・伊萬內奇的言論對於他們來說依然顯得難以接受。透過對於這三個部分的分析,作家要表達的思想清晰可見:他批判人們沉浸於個人的小幸福,他透過伊萬・伊萬內奇的心情透露出自己的心情:“這時候再也沒有比幸福的一家人團團圍住桌子喝茶的光景更使我難受的了。”他吶喊,希望周圍的人們能夠從個人的幸福中醒過來,尋求更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故事的結尾,我們看到了這些人依然麻木著,缺乏正視這種思想的勇氣。不過這些人並沒有代表當時俄羅斯整個社會中的人們。因為在幾年、十幾年之後,我們看到了在俄國蓬勃發展的各種解放運動,那些契訶夫希望出現的思想在某些人身上甦醒了,他們不再侷限於個人的小幸福,為了大眾的幸福,為了自由和更為廣闊的天地而積極地奮鬥著並最終成功了,他們被稱為偉人。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突破個人幸福的侷限性,拋棄庸人的所謂夢想,去尋求更為崇高的理想。而那些沉浸於個人小幸福中,一生碌碌無為的人只能是庸人。參考文獻:[1]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短篇小說選[Z]。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