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大明王朝的創造者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青年時期趕上家鄉濠州大旱,父母和長兄相繼病亡,孤苦伶仃的朱元璋把心一橫,一頭扎進皇覺寺剃度當了和尚。但是,這樣的日子也沒能安穩多久,災情嚴重之下,百姓們顆粒無收,因此廟裡的和尚們日日難以果腹,朱元璋只好離開僧門四處流浪。

幾年後,飽嘗顛沛流離之苦的朱元璋回到了家鄉,不料又趕上“紅巾軍”起義,那個唯一能讓他棲身的皇覺寺也在戰亂中被燒燬了。恰在此時,發小湯和來信,邀他去投奔紅巾軍。無所適從的朱元璋為了填飽肚子,放下缽盂投奔了郭子興……。

十六年的戎馬生涯,朱元璋終於從一個放牛娃、行僧,開天闢地成為一個開國皇帝。

陪著朱元璋出生入死的一批人,自然也翻身成了新朝的權貴。

建國後,朱元璋採取“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了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等人為公爵;唐勝宗、陸仲亨等人為侯爵;汪廣洋、劉伯溫等人為伯爵;王清、王鳳顯等人為子爵;王愷、孫炎等人為男爵。

但是,在這長長的一串功臣名單裡,根本沒有胡惟庸這個人。

是什麼讓這個既沒出謀也沒出力的小人物胡惟庸,一躍而上成為了大權在握的一朝丞相?而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做出巨大貢獻的劉伯溫又為何只獲封三等伯爵?胡惟庸哪來的勇氣,明目張膽地用一碗藥毒殺開國元勳?

朱元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劉伯溫消極避世,引來朱元璋猜忌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世人皆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因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而馳名天下。時至今日,民間依舊流傳著有關他的種種傳說。

雖說劉伯溫是後來加入朱元璋創業隊伍裡的,但絲毫不影響他成為朱元璋的“心腹”之一。

當時朱元璋的境況很不樂觀,左面是勢力強大的陳友諒,右面又是錢多的張士誠,一旦這兩個人聯合起來,朱元璋難免會腹背受敵,結果可想而知。

朱元璋為這事很焦慮,劉伯溫卻很淡定地分析了情勢:張士誠這個人沒啥大志向,他只想保住自己那塊地方,這樣的人不足為懼;相比較起來,處於上游、兵力強悍的陳友諒才是真正的威脅。

太祖問徵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劉伯溫建議朱元璋不要去管張士誠,集中精力先打陳友諒,若是先打張士誠反而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可以說,在朱元璋改變命運的幾次重大選擇背後,都有劉伯溫的身影。

朱元璋十分依賴劉伯溫,經常拉著他在內室長時間密談,至於談話內容,很多人猜測與陰陽風水有關。

這樣說也並不是沒道理的,劉伯溫臨死前曾讓其子劉璉趕快將《天文書》送給朱元璋,還特地交代了一句“千萬不要讓後人學習此書”,這句話很微妙,是否與劉伯溫的死因有關?

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學習也。”——《明史》

當年,50歲的劉伯溫懷著勃勃雄心跟隨了朱元璋,一度認為自己得到了不世之遇,他苦心經營,期盼著有一天能實現他的治世理想。這一天終於來了,可令他失望的是,事態發展與他想象的並不一樣……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朱元璋稱帝后,朝政大事甩給了劉伯溫與左丞相李善長。

劉伯溫性情剛烈,疾惡如仇,一心想整肅綱紀,他也這麼做了,不論是誰犯了錯都嚴懲不貸。

有一天,李善長的親信李彬因貪贓枉法而獲罪,李善長跑去向劉伯溫求情卻碰了一鼻子灰,後李彬被斬首,劉伯溫也因為這事得罪了李善長。

在李善長帶領下,平時劉伯溫得罪過的人紛紛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誣陷他,在這些人不斷挑唆下,朱元璋也漸漸對劉伯溫產生了隔閡。

洪武三年,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而劉伯溫僅僅獲封“誠意伯”,連侯爵都沒排上,難怪嘉靖時期還有人為他發聲,上書明世宗說:劉伯溫的爵位應該同徐達等人一樣,並且配享太廟。朱元璋這樣安排,實在是不公平。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劉伯溫已經產生了別樣的想法。

在這種無聲的打壓下,劉伯溫告老還鄉了。離開南京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心酸與落寞?

此後,朱元璋多次召他回京,他都拒絕了。

劉伯溫很清楚,再入朝為官,他會淪為朱元璋的一枚“棋子”。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劉伯溫歸隱之初,朱元璋還時常給他寫信詢問天象。

此時的劉伯溫雖然和從前一樣知無不言,但是他開始變得小心翼翼,每次回信都會謹慎地燒掉草稿,終日飲酒下棋,不談政事,即使這樣也擋不住一些人尋蹤拜訪。

區區一名知縣的拜訪都讓他緊張萬分,終不相見。

劉伯溫是否察覺到了朱元璋的轉變?

恨不得把自己裹進塵埃裡的劉伯溫,最終還是被胡惟庸毒殺了。

關於劉伯溫死亡的真相,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實際上劉伯溫是憂憤成疾、肝氣鬱結而亡;更多的人相信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

其韜跡如此,然究為惟庸所中。——《明史》

胡惟庸難道不怕朱元璋問罪嗎?明目張膽地毒死了劉伯溫,那一碗毒藥的背後,是否有朱元璋的手筆?

如果是這樣,朱元璋的動機是什麼?

由“心腹”變成“心腹之患”:劉伯溫之死,誰是兇手?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還別說,朱元璋的確是有動機的。

明初, 隨著政權的日漸穩固,這個新興王朝的內部矛盾也日漸暴露出來,朝中逐漸形成兩股勢力: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在朱元璋長達十幾年的創業過程中,以李善長、徐達為首的淮西集團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績卓著,“地緣”的紐帶將他們與朱元璋緊密地聯絡到了一起,所以他們在政治軍事上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

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屬於後加入的文人勢力,他們與朱元璋非親非故非同鄉,經常受到淮西集團的排擠。

兩大集團矛盾日益尖銳。

仗著功勳日益傲嬌的淮西集團,並不知道他們已經讓朱元璋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

原本朱元璋想透過重用劉伯溫等人,打壓一下李善長等人的勢力,從而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權力。沒想到,他這個心思被劉伯溫察覺了,劉伯溫不願意當這枚棋子。

當了別人的棋子,最後都難逃淪為棄子的命運,劉伯溫這樣足智多謀又有卓越判斷力的人,怎麼可能將自己捲入權力的旋渦中?

逢李善長因過失受譴之時,劉伯溫很聰明地沒有去落井下石,反而站出來為他辯護。

這著實讓朱元璋大吃一驚。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朱元璋不甘心,再一次以丞相一職試探劉伯溫,當時的丞相可是李善長,朱元璋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劉伯溫依然拒絕了。雙方不會捅破那層窗戶紙,其實朱元璋暗示劉伯溫是否願意幫助自己壓制李善長,劉伯溫暗示自己不願意。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

李善長罷相後,朱元璋又問劉伯溫,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這三人為相如何。

劉伯溫說自己朋友楊憲不能“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汪廣洋氣量褊淺,更甚於楊憲;胡惟庸則是一匹劣馬,必定把車子拉垮。

朱元璋再次提出要任命劉伯溫為相之事,劉伯溫再次推脫了。

此時的朱元璋其實轉變的已經很明顯了,他不但沒有聽取劉伯溫的建議,反而重用了這三人。

因為這事,胡惟庸也恨上了劉伯溫。

但是,這種“恨”有那麼強烈嗎?

足以讓他冒著獲罪的危險去毒殺一名早已歸隱的功勳嗎?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比起胡惟庸,朱元璋才有這樣的動機。

有幾位皇帝能夠放任一名足智多謀又懂陰陽風水的“高人”不為自己效力而遊蕩民間?

這類人此時是忠心的,過些年呢,會不會又有另一個“朱元璋”找上門?

想必大家都曾聽說過“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以縱橫天下”這一說法,想必朱元璋也聽說過。

劉伯溫在皇帝朱元璋眼中,已然成為了“心腹之患”,縱使他歸隱山林,都不能讓朱皇帝安心。

胡惟庸毒死劉基,發生在洪武八年。

當時有逃兵反叛,官吏們隱瞞了下來沒有上報。劉伯溫就讓兒子劉璉把這件事直接報告給了朱元璋,繞開了左丞相胡惟庸。

這事讓胡惟庸很不爽,再加上此前他就對劉伯溫懷恨在心,於是上奏告劉伯溫,說他因為“談洋”地方的風水有王氣,想給自己當墓地,但是當地的老百姓不同意,劉伯溫以權壓人。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誣陷”,明明最該相信劉伯溫人品的朱元璋,卻一反常態剝奪了他的俸祿。

劉伯溫深知這件事的嚴重性,不敢遲疑,親自跑到京城謝罪。

急火攻心之下,劉伯溫病了。生病時,胡惟庸曾“好心”派大夫來給他治病,劉伯溫吃了藥後,總覺得肚子裡出現了一個像拳頭大的石頭。過了三個月,病勢轉劇。

劉伯溫把這件事暗示給了朱元璋,令他寒心的是,朱元璋不但沒有調查此事,還給他寫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朱元璋御製文集》)

啥意思?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

朱元璋這是在警告劉伯溫,還派人護送劉伯溫回鄉。

劉伯溫又何嘗不是在向朱元璋表明自己已經喝了那碗藥?

劉伯溫到家後,病情加重,他將《天文書》交給長子劉璉,讓他趕快送給皇上,還交待不要讓後人學習此書。回家僅住了一個月,劉伯溫便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落得這麼悲慘的下場……。。

那麼,胡惟庸的結局如何?

“御用棋子”胡惟庸,淪為棄子

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離世,朱元璋用一個小人物拔掉這根刺

胡惟庸這樣的人能爬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首先要感謝的便是“同鄉”李善長,給了他這種無名小卒加入朱元璋團伙的機會;其次要感謝他自己沒背景、沒勢力的身份,這樣的人朱元璋用起來才會放心。

這個前半生在史書上沒任何記載的小人物,靠著察言觀色的本事,成為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

淮西集團勢力日益強盛,這也成了朱元璋的心病。

很快,他相中了胡惟庸這樣沒根基的人。

胡惟庸的確很“庸”,他就沒想過自己憑什麼能夠獲得“寵信”?他是出過謀略還是治世有才?

對於他來說,一躍成為手握大權的丞相是祖墳冒青煙了。

殊不知,這位置多麼“高危”。

朱元璋借他的手,一步步清除了劉伯溫、李善長等人,由著他為所欲為、作威作福。

為什麼?

朱元璋漸漸感覺到威脅皇權的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集團,而是沿襲了兩千多年的“丞相”之職。

胡惟庸一人把權,生殺廢黜大事,有的不報告朱元璋便徑直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

這枚“棋子”命不久矣。

這個日子很快來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祥瑞。朱元璋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了出來,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急得說不出話來。

朱元璋感覺很蹊蹺,登上宮城才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

要知道四天前,塗節告發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他意圖謀反。朱元璋怎麼還會去醴泉?

又為什麼不等胡惟庸申辯便急於將他當天處死?

隨後還直接廢除了丞相制!

不難看出,棋子用得差不多了,該棄了。

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多年之久,牽連了三萬多人,還沒“清除乾淨”。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

胡惟庸生前與死後,都難逃“棋子”的命運。

朱元璋用區區一個小人物,拔除了多少威脅,這盤棋局實在是高深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