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典詩歌中的虛實相生

什麼是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鑑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

、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

《夢遊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蓮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

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念奴嬌·赤壁懷古》 軾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憶昔 韋莊 昔年曾向五陵遊,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裡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3、設想的或者未來之境。

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持帆席,楓葉落紛紛。

什麼是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與“實”的關係

(1)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

《揚州慢》《夢遊天姥吟留別》《念奴嬌·赤壁懷古》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夢遊天姥吟留別》仙境的美好與現實的黑暗構成了對比。從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

(2)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鈴》《月夜》《踏莎行》

歐陽修《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闕寫實,透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透過設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我們學習虛實的關係離不開詩詞的主題,所以在試卷上碰到類似問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的問題時,只答虛實相生是不夠的,必須和主題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聯絡在一起。常用的

表術

方式是:

1

虛景與實景相對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表達了詩人某種的感慨。

虛實相生,虛實相應,虛景與實景融合,互相映襯,瀉染出一種濃濃的某種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種氣氛。

我們所說的實寫虛寫是針對景物描寫而言的,實際上是實景和虛景的描寫的意思,區別於從審美角度上所言的“虛與實”的關係問題,就是說我們在試卷上首先考慮的仍然是景物的描寫是否虛實的問題。

2

古詩景物描寫中的虛實相生“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一現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如李白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兩句詩形式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捨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的寫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是實景;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恆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這是虛。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寓理的寫法。

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而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託了自己的思想:一個人,決不可滿足於現狀,要志存高遠,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言志,是虛。這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託物言志的寫法。

以上幾例,作者把主觀上的情、志、理依託於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從表達的內容看,是情和景的關係;從表現手法看,是虛和實的關係。

3

虛實與烘托手法的關係詩人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有時正面描寫景物的特徵即可以傳神,但當有的景物的特徵難以正面表達,或詩人著意追求一種委婉含蓄的美時,他們會採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從而達到表現景物的目的

例如古人寫女人美貌,常說羞花閉月、沉魚落雁。雖然沒有對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寫,但卻能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從而引起審美的體驗。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人透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

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詩人的感情。“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詩人分別之時淒涼的心境。“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聲美妙動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景是實,而透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詩人用滾滾東流的長江水(實)來烘托自己與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誼(虛),在以上這些詩句中,虛實是從景物隱顯的角度而言的,顯者為實,隱者為虛。而烘托則是從景物主次、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的。

再如韋應物《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鍾,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這首詩透過景物來襯托感情的特點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鍾,楚雨連滄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際掛著無邊的雨幕,遠山傳來的寺廟悠揚鐘聲,這種蕭瑟蒼涼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詩人思念親友的孤寂、悽愴之情。“獨鳥下東南”則更反襯了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哀愁。

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存在著大量的景物中的虛和實結合的現象,體現了詩歌的美。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絡,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