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幾乎舉大唐全國之力,為什麼卻沒有打贏?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這位才華橫溢、驍勇善戰的統帥型皇帝,卻在高句麗的安市城下折戟沉沙。雖說李世民在極力維持唐軍的威嚴,但安市城終究沒有攻下,唐軍糧草供應不濟,只能就此打道回府。

遍觀李世民打過的所有戰役,唯一的一次失敗便是在淺水原敗給了隴西薛舉,幸虧薛舉病逝,不然大唐基礎不穩。除此之外,李世民再無敗績,那麼為什麼舉大唐全國之力進攻高句麗,卻沒有取勝呢?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首先,李世民並未使出全力:

李世民出兵高句麗的原因,是高句麗發生政變,蓋蘇文殺掉了原國王高建武。其實這種政變很常見,只是這位蓋蘇文從掌權之後,就開始不聽唐朝號令,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許的。

起初,李世民還是很剋制的,一方面由於考慮到戰爭勞民傷財,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想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唐朝多次派使者去高句麗,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史料記載:

“上曰:‘蓋蘇文弒其君,賊其大臣,殘虐其民,今又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可以不討。‘”

假如高句麗的新領導能審時度勢,繼續聽從唐朝號令,那麼李世民也不會大動干戈。只是獨裁者蓋蘇文不僅殺掉了國王和百餘名朝臣,還虐待百姓,並開始頻繁發兵侵擾鄰國。

李世民作為“聯合國”的天可汗,那就自然不能撒手不管,畢竟當時給大家承諾的便是有困難找唐朝。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新羅使者也來到長安,表說百濟已經和高句麗聯兵,企圖切斷新羅入貢的道路,所以迫不得已,李世民親自抄刀上馬。

此戰和開國之戰不同,李世民保持著情形的頭腦,換言之,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如果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效,那自然更好,但如果此戰令唐軍陷入泥潭,李世民會及時抽身而退。

唐軍在進攻白巖城之時,城內守將出爾反爾,本來說投降,卻有後悔了,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

“如果攻克城池,城中財物全部分給將士們!”

城府極深的李世民,很清楚這道命令的結果,那就是屠城,城破之時,將是城中所有人的末日。

然而,唐軍在城下拼死廝殺,或許破城只在旦夕之間,城中守將再次請求投降,這次對方表現得很至誠,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還是同意了對方投降的請求。

得知訊息,將軍李世勣帶了幾十名校尉,火急火燎地衝到李世民帥帳前,原話是這麼說的:

“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

意思就是說,士兵們捨死忘生地攻城,不就是為了城中金銀財物,現在接受對方投降,豈不是寒了將士們的心。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李世民趕緊安撫:

“將軍所言極是,只是朕不忍心看到縱兵殺戮,凡事有功的將士,朕會府庫中的金銀賞賜給諸位。”

好說歹說,李世民才把眾人安撫住。

可見李世民並不想趕盡殺絕,對於這場戰爭,李世民不想冒太大風險,哪怕將士們捨死忘生,他作為統帥必須保持清醒和冷靜。

在攻克白巖城後,進攻計劃也出現了分歧,有的人認為要先攻克堅固的安市城,再繼續進攻建安城,這樣最穩妥。有的人認為,安市城城堅糧足,士兵精銳,很難攻克,不如繞道先攻克建安,那麼安市城也就成了囊中之物。

先攻克建安城,風險較大,但收益同樣大,只是如果這樣,安市城內的守軍,可能出兵切斷唐軍糧道,到了那時,唐軍就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李世民不敢冒這麼大的風險,所以李世民還是聽從了長孫無忌,先攻破安市城,再做打算。

由此可見,在李世民的統領下,唐軍一直留有餘地,如此這般,取得的戰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最後止步在安市城下,也就無可厚非了。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其次,高句麗抵抗頑強,唐軍不能攻破:

隋煬帝曾舉大隋全國之力,率百萬軍隊,三次親征高句麗,不僅連連敗北,整個隋朝都被戰爭拖垮了。其中主要有原因在於,高句麗軍兵十分強悍,不論是戰鬥意識,還是整體素質,都不弱於隋兵。

雖說高句麗只是一個小國,但的確不好對付,史料記載:

“安市人望見上旗蓋,輒乘城鼓譟,上怒,世請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聞之,益堅守,攻久不下。”

安市城的守軍,在城內防守,他們見到李世民的黃羅傘蓋,竟在城頭大聲叫嚷,甚至還有戲謔之詞,明擺著就沒有把天可汗放在眼裡。李世民又怒了,再次下令,城破之後屠城,高句麗軍兵不僅不怕,反而作戰更為勇武,在很長時間內,李世民都無法攻克。

為攻下安市城,唐軍可是下了血本,唐軍用上了投石車和衝車。每天輪班進攻,日夜不停,大小石頭就像雨點般砸向城池,足足打了六十天,動員五十多萬民力,安市城巋然不動。

看到攻城沒效果,唐軍開始在城邊建造土山,一度山頂離著城牆只有幾丈遠。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土山忽然傾倒,壓倒了城牆。但因為當時負責的將領沒有在現場,唐軍沒有抓住機會。反而城內的守軍及時出來,再次佔領了土山,這次極好的機會也化作了泡影。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再有,天氣、環境影響:

由於李世民沒有及時改變策略,在安市城下拖的時間太長,唐軍士氣大不如前,最要命的是唐軍遠道而來,糧草馬上就供給不上了。

“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先拔遼、蓋二州戶口渡遼,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沒有了糧食,再強大的軍隊打不了勝仗。除此之外,冬天到了,遼東這個地方比較冷,而且當時還沒有全球變暖、厄爾尼諾這種現象,所以估計最少也有零下十幾度或許更低。

氣溫驟降,水都變成了冰,供應馬匹的草料也成了問題,無奈之下,李世民只能宣佈撤軍。為了挽回顏面,李世民命唐軍在城下列兵整齊,一隊一隊撤軍,再次秀了秀“肌肉”。

事實上,不論承認與否,李世民還是栽了個大跟頭,在此之前,李世民的戰績幾乎是百戰百勝。當然,薛舉曾經讓李世民栽過跟頭,但當時大唐剛剛建立,各地割據政權尚未平定。而徵高句麗時,大唐已經建立多年,十分強盛,此戰也讓李世民大為惋惜。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最後,還是要提戰鬥意志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隋朝,還是唐朝,這幾次進攻高句麗,其戰鬥意志明顯不同。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狗追兔子的故事,兔子如果不拼命跑,那麼它丟掉的是一條命,而狗如果不拼命追,頂多是少吃一頓肉。

高句麗如果敗了,那就是滅國之戰,李世民如果敗了,大不了回大唐,這也是雙方戰鬥膠著的原因所在。

當然,高句麗最終還是敗了,李世民之後的策略便是時不時就騷擾一下高句麗。這種拼國力的戰爭,高句麗也就落入了下風,唐高宗時期,最終滅亡,併入了大唐版圖。

而那次李世民征服高句麗的戰鬥,也成為了如今影視劇熱點,在韓國曆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大將淵蓋蘇文,可是乘勝追擊,一路追殺李世民到大唐都城長安,硬是射瞎了李世民一隻眼睛,再讓李世民跪地求饒才作罷。

在《大祚榮》中,李世民更慘,先是在安市城圍攻戰中,李世民被刺客刺中腹部,差點一命嗚呼。後來又一路潰敗,最終在長安保衛戰中,愚蠢無能的李世民再次被射瞎一隻眼睛。

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不僅沒勝,還被射瞎一隻眼,這是咋回事?

但不管怎麼說,安市城之戰,確實成為了李世民心中永遠的疙瘩,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