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聽,龍娃說:陀螺比賽這樣玩?

聽,龍娃說:陀螺比賽這樣玩?

點開,聽龍娃說第2期!

聽,龍娃說:陀螺比賽這樣玩?

龍娃說由鄭州釋出團隊誠意製作

特邀鄭州新聞廣播主持人 大龍作為嘉賓主持

獻禮第11屆全國民族運動會

於8月12日正式上線

透過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

Facebook、FM蜻蜓同步傳播

聽,龍娃說:陀螺比賽這樣玩?

龍娃說第2期

今天龍娃要說的是第11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專案之一——陀螺。

陀螺,又叫“打陀螺”“老牛”,是青少年較為熟悉的玩具,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如今這項古老的運動已經風靡世界,是一項深受人們喜愛的健身運動。

別看市面上各國版本的木製、鋼鐵、塑膠陀螺風行一時,其實中國才是陀螺運動的發源地。陀螺在我國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灰土風嶺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製的小陀螺,因此陀螺又有中國最早的娛樂專案之稱。

我國有關陀螺的最早記載在宋朝,有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叫“千千”,千千是一個長3釐米的的針形物體,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擰著旋轉,看誰轉得久,是當時深宮中的妃嬪宮女打發時間的遊戲。而陀螺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明代劉侗、於奕正《帝經物略——二春場》記載了一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由此可見,明朝時期陀螺已經作為名詞出現,而當時的陀螺也已經成為了民間兒童的普遍玩具。

時至今日,陀螺依然受到人們的歡迎,它集休閒、娛樂、運動於一身,看似在玩,卻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健身了。每一鞭子抽下去,渾身上下都得到了運動,想讓陀螺轉得又快又穩,需要有強健的身體,還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陀螺形狀各異、玩法多樣,深受彝、壯、佤、瑤、傣、黎等少數民族的喜愛,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廣泛流傳。1995年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打陀螺被列為比賽專案,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間遊戲登上了中國民族體育競技的大舞臺,2003年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前更名為陀螺。

民族運動會上的陀螺比賽在平整無礙的地面上進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拋擲自己的陀螺擊打守方的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旋轉的時間更長則得分。這項比賽極具觀賞價值,運動員矯健的身姿,優美的動作以及高超的技巧都會讓你眼界大開,感受到陀螺比賽的魅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