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小人物,雖然多數時間是歷史的配角。但是,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經常在歷史的轉折關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小人物,大歷史——這裡是指動歷史,講述小人物的歷史故事。

張獻忠要再次造反了。時間:1639年農曆5月。地點:如今湖北襄陽市谷城縣。

2年前,被洪承疇、孫傳庭伏擊,李自成兵敗潼關,帶著劉宗敏等17人躲進商洛山中。

1年前,張獻忠兵敗南陽,決定在谷城接受兵部尚書熊文燦的招安。谷城,成了張獻忠養精蓄銳、秣馬厲兵的寶地,一如商洛山中之於李自成。

但是,這次張獻忠遇到了一個書生,一個險些要了他性命的對手。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郝鳴鑾,房縣秀才。雖然是文人,卻力大無窮“敵萬夫”。聽說距房縣120多公里的谷城已反,他對父親說:“晉城當賊衝,而羸卒止二百,城何以守?”咱們縣城處於流賊必經之地,卻只有200名老弱殘兵,靠什麼守住城池呢?

200人要對抗張獻忠的10萬大軍,這是一場以卵擊石的戰鬥。不過,郝鳴鑾的父親有辦法——去找羅汝才。

羅汝才自號“曹操”,以多謀善變聞名,曾是“三十六營”重要一員。此時,他正駐紮在鄖陽。為什麼要去找他?因為,羅汝才曾與郝鳴鑾的父親歃血為盟。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郝景春,郝鳴鑾的父親,時任房縣知縣、七品小官,眼光、膽識和作為卻頗具大將風範。

張獻忠接受招安時,把人馬劃整為零分成9大部分,由各自首領帶著分居在以鄖陽、襄陽為核心的地帶。明朝督師熊文燦還為張獻忠從崇禎那裡,請來一個副總兵頭銜,並讓明朝僉事張大經總督各軍。熊文燦把三支招安的部隊安置在房縣一帶,這引來郝景春的警覺。他上奏熊文燦,表示房縣本是小縣,又安置三支部隊,這些人軍紀全無,只顧搶奪地盤,長久下去必致事端。

這次上書表現了郝景春獨到前瞻眼光。沒想到招致熊文燦怒罵:“朝廷想化賊為民,你難道想驅民再作賊嗎?”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被熊文燦拒絕,郝景春只有自己想辦法。他提出要約見羅汝才,然後單人單馬進入羅汝才軍營,一番掏心掏肺的長談,和羅汝才達成共識,叫來另兩支部隊的首領黑雲、白貴,4個人歃血為盟,相約共保房縣平安。最終,被招安的三支人馬駐紮在房縣城外。其中羅汝才居東北,號“曹操營”;黑雲居南,號“十萬營”;白貴居西南、西北,號“小秦王營”。

面對三支如狼似虎的軍隊,極具大將風度,與在刀尖上行走的農民軍首領稱兄道弟,歃血為盟,很難想象這只是個小小知縣的作為。

虎父無犬子。郝鳴鑾披甲上馬來到羅汝才駐地,說:“你難道不念當初盟誓之情嗎?不要跟著作亂。”羅汝才假裝應諾。可是,郝鳴鑾已察覺其態度為假,回城後與守備楊道選集結兵士,登城守備。

與此同時,張獻忠的前鋒人馬已到城下,先鋒官名叫“上天龍”。郝鳴鑾二話沒說,出城迎擊,把“上天龍”斬於馬下。此後,房縣爭奪戰全面打響。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城下,張獻忠的反兵打白旗,羅汝才的反兵打紅旗,二旗匯合,圍住城池猛攻。不一會兒,黑雲、白貴兩將也來到,在護城河下策馬大呼:“放我們進城,保你們沒事。”張獻忠又拿出總督其軍的張大經的檄諭,勸告守城計程車兵投降。

郝景春、郝鳴鑾父子並肩作戰,先是把檄諭撕碎,大罵不降。後來,悄悄用繩子拴在士兵的腰間,放出城外去搬救兵。但出乎意料的是“十數往,文燦卒不應”。10多次求救,熊文燦一直都沒有迴應。

一兵一卒的救兵也沒有到來。這意味著郝景春、郝鳴鑾要用200人抗擊10萬大軍。

這場預想中應該一邊倒的戰鬥,並沒有以張獻忠摧枯拉朽般的勝利迅速結束。一打就是5天,並且守軍在固守城池的同時,不斷由郝鳴鑾率領,衝出城來尋求野戰。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在城外野戰中,郝鳴鑾擊傷了張獻忠的左腳,還射殺了他座下戰馬。這樣的結果令久經沙場的張獻忠大丟臉面,其實他並不知道,如果戰鬥能持續到第6天,自己十有八九將死於郝鳴鑾之手。因為郝鳴鑾派出間諜,偷偷潛入張獻忠的大營,探明張獻忠當夜就寢的中軍大帳所在,“將襲擒之”,準備實施突襲戰活捉了他。

意外在第5天的夜間發生!房縣守軍中的一名軍官叫張三錫,被羅汝才派人策反,打開了城北門,放羅汝才大軍入城。房縣失陷了。

郝景春明白大勢已去,回到縣署準備自盡,降將張大經對房縣的城市佈局熟門熟路,迅速帶人殺入縣署。張大經手持短槍,乘馬突入內堂,把郝景春活捉。

此時,張獻忠已端坐在縣署大堂,看到郝景春被綁來,由衷地為他起立表示敬意,還令人給郝景春倒來一杯酒,詢問庫銀、城中倉粟的情況。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顯然,張獻忠認為眼前的這名七品小官,是可以爭取到自己陣營來的。沒想到,得到的迴應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死賊!如果還有庫藏,城池豈能被你們攻下?”據推斷,張三錫的投降應該與庫藏用盡有關,畢竟200人死守房縣,沒有點兒物質鼓勵是不行的。

同時可以推斷,房縣的武器彈藥儲備已用盡,也許在張三錫看來,再打下去只能是徒勞。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無疑是要有利於自己的。明知有危險,必然要保全性命。

但是,有一種人例外。他們心中始終充滿著信念,不屈不撓,至死不渝!郝鳴鑾就是這樣的人。

此時,他與楊道選仍在堅持巷戰,後來楊道選中箭被射殺。郝鳴鑾聽有人來報,父親已經被活捉,就縱馬追殺過去,寡不敵眾也被活捉了。

遠遠看到兒子被綁來,郝景春連呼:“好!好!”隨後,用手在脖子上比劃著割頸的動作,說:“砍頭並不疼痛,男兒到了這個地步,只求一死而已!”這種視死如歸的氣節,千百年後讀來依舊打動人心!

死亡並不痛苦,只是可怕。郝景春、郝鳴鑾把死亡當作一次超越和迴歸,就沒有什麼能讓他們感到恐懼的了。史書記載,這句話說完後“遂父子同遇害”。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

要特意講明的是,那個開門投降的張三錫跟隨張獻忠起事,後來在戰鬥中被明軍抓獲,被凌遲處死。

張獻忠10萬人打200人,5天不勝還負傷,對手卻只是個書生。這段歷史往事令人難以置信。不過,精神的力量有時無法用具體數字衡量。可以想象,郝景春、郝鳴鑾至死心裡都充滿了無比堅強的精神力量。

如果不是熊文燦見死不救,遲遲不發救兵,也許張獻忠的東山再起會遇到更大阻力,郝鳴鑾這個書生真有可能創造更多的奇蹟。

參考文獻:《明史》、《明季北略》,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