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七夕將至,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再一度映入眼簾。這一次,我們暫且不去看橋上那對相擁而泣的神仙眷侶,讓我們將目光下移,好好審視一番那流轉的星河、任勞任怨的喜鵲、沉默無言的鵲橋。

一、星象裡的故事

將天上的星宿的執行演繹為一段神話故事,對於腦洞大開的古代人從來就不是難事。在緬甸的神話故事中就有關於情人星的傳說:在遙遠的過去,一對男女互生情愫,但礙於門戶之別,沒能結為連理。他們死後,化為了天上的星星,一個只出現在黎明前的東方,另一個則出現於黃昏後的西方,平時不得相見,但每隔三年他們都會飛至空中相會。這個故事可不像極了牛郎織女嘛?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戲曲中的《牛郎織女》)

牽牛星和織女星是我國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文化的象徵符號,關於牽牛、織女二星,《小雅?大東》記載:“跂(qí)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àn)彼牽牛,不以服箱。”這裡說織女工作效率極低,終日都難以成章(指華美的布匹),用以諷喻周王室在其位不謀其事。

在中外的這兩個傳說中,古人或為星象寫人間故事,或借星象說人間故事,可見,古人對斗轉星移的天文現象的解說思維還是頗有相似之處的。但畢竟中國古代織女神話中相會的不是兩顆星星,他們想要約個會,還得有要更具煙火氣息的交通工具。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戲曲中的牛郎)

二、“在水一方”的織女

《詩經?周南?漢廣》記載:“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用漢水的寬廣及漢水之畔的遊女,表達“在水一方”的伊人難以企及,這是詩經中的常見意象。作為織女故事的原型,“在水伊人”不僅為織女的出場方式做了文化鋪墊,其中的“漢(漢水)”,也與織女故事裡的銀河有所關聯。(中國古代民間也將銀河與漢水聯絡對應,有銀漢、天漢、雲漢等別稱)

神話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與想象,由上,我們不難推斷牽牛織女的故事中所用到的跨越銀河的工具,與古人渡過漢水的工具相差不會太遠,最有可能的自然是連線河岸(漢水、銀河)的工具——橋,亦或是日常的擺渡工具——船。雖然在以上的描寫中,還沒發展出相會、渡河的情節,但結合實際,橋可謂是最佳選擇。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牛郎織女》中的織女)

三、通天人之“橋”

橋,從從現實意義上的功能來說,它是連線工具。在天橋神話的構想中,橋是虹的化身關聯物,在古人的關聯性思維裡,它還有著連線天人、生死的象徵意義。

《詩經?鄘(yōng)風?蝃蝀(dì dōng,指彩虹)》有云:“蝃蝀在東,莫之敢指。”當時的人把雨後的彩虹理解為預示陰陽失調、婚姻不幸的“淫邪”之兆,所以人們“莫之敢指”。在甲骨文中對於“虹”字有特殊的形象刻畫:兩條龍的尾部相接,連成彎曲的一道拱,龍頭嘴巴大開。神話學學者葉舒憲認為其中體現了古代人民對雨後出現的彩虹的神話想象:因大量降水,天神口渴了,故化身為虹龍到人間飲水。當然也可能是虹龍的出現,才導致了降雨。這一虹龍的形象也經常以雙龍玉璜的形式體現出來:玉製的玉璜,無論從造型上(形似虹)還是材質上都可以達到通天人的效果。此外,橋還可以連線生死,民俗文化故事中亡者通往閻羅殿的工具就是奈何橋。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玉璜)

如此,這一象徵跨越天人、連線生死的橋,作為織女(神)和牛郎(人)的相會工具,也就不難想象了。

漢魏時期,牛郎織女的七夕神話故事已逐漸成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詩十九首》)但此時二者仍是隔河相望,“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

最早關於鵲橋的記述可見於《歲時廣記》卷二十六引《淮南子》的記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這裡的填銀河的鵲,頗有幾分精衛填海的氣勢與影子。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也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說法。雖然兩則故事有所差異,一是烏鵲一是鵲,但可以肯定的是鵲與七夕神話正式掛鉤,鵲成為了七夕會面場景中的一員。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牛郎織女》中的織女)

在南朝劉宋詩人範雲的《望織女》中:“盈盈一水邊,夜夜空自憐。不辭精衛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願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填海的精衛與填河之鳥的意象重疊,精衛填海的故事與織女的故事正式有了交集。

但是,由於受地理限制資訊傳播、國家分裂、政治無法“大一統”等因素的影響,鵲的意象在七夕題材神話的詩歌中尚不穩定。及至唐宋,鵲橋在七夕題材的詩歌中已較為常見,其中不僅有“鵲夜飛”“鵲填河”等詞句,還有直接用“鵲橋”的情況。

四、七夕選定之鳥——鵲

現代意義上的七夕“鵲橋”中的“鵲”,沒有了“烏鵲”和“鵲”的爭議,單指喜鵲。喜鵲之所以在這一選拔賽中能脫穎而出,與它的生活習性、文化象徵有關。

學者王曉平認為,七夕中鵲橋意象的形成,是受到了《詩經》中《鵲巢》《防有鵲巢》等作品影響。確實,鵲行成雙的生活習性,與人間伴侶的婚戀愛情模式相似,喜鵲不僅是愛情的象徵,也有團圓之意象。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喜鵲)

此外,古人在觀察自然中發現,某些動物的行為與天氣氣象有著緊密的關聯。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大雁南飛是秋天的預示,蚯蚓、蜻蜓、燕子等在有關雨諺語中都有他們的出現。而早在古書《禽經》中就載有喜鵲與氣象相關:“仰鳴則陰,俯鳴則雨”。其實,七夕神話中的銀河與填河作橋的喜鵲,都是秋季將至預兆。

七夕相會,牛郎織女久別重逢,必定情難自禁地喜極而泣,短暫會面後又是一年的分離,又如何不感傷落淚?人們相傳七夕之夜多有降水,這些雨水就是牛郎織女的淚。這一點又貼合了喜鵲預報降雨的功能。且七夕之後,因季節變化,喜鵲頭頂的羽毛都掉落更生,民間將之附會成搭橋所導致的現象。

由此種種,千年的神話演繹,才築就了銀河之上仙氣飄飄的鵲橋。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仙氣飄飄的鵲橋,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牛郎織女雕塑)

文史君說

古代人用千百年的時光將人間情痴附會於星象之上,演繹了一出神人相戀的神話愛情。牛郎與織女從最初的隔河相望、見而不得,到精衛填海、喜鵲填河的努力靠近,及至今昔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古人為這對苦難的眷侶構建了跨越人神差距的鵲橋,這座橋不僅跨越了銀河空間,也連線著古今歷史。

參考文獻:

1。《詩經》,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張銀:《唐代詩賦中的牛郎織女故事襭拾》,《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2期。

3。葉舒憲:《乞橋?乞巧?鵲橋:從文化編碼論看七夕神話的天橋儀式原型》。《民族藝術》2013年6月。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