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唐憲宗差點處死了韓愈,是為了什麼事件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諫迎佛骨事件,唐憲宗差點處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

《舊唐書》記載到,當時唐朝首都長安附近的鳳翔,有一座著名的法門寺,而寺中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藏了佛祖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它也被稱作舍利。傳說這寶物三十年開一次,以供人瞻仰、參觀,它會使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唐憲宗差點處死了韓愈,是為了什麼事件

唐朝是一個佛教興盛的朝代,同時唐憲宗又是一個好佛之人。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讓太監杜英奇帶三十名宮人去迎接佛骨入皇宮中供奉三天,然後再送到各個寺院展出。

這個倒是當時的一個大的典禮,三十年見一次的佛祖靈骨,誰見到誰發達,不發達也能保個平安。皇帝都帶頭了,這在全國引來了一陣聲勢浩大的禮佛熱潮。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捐善款施捨,老百姓中就有人因大耍金錢陣而導致荒廢家業破產的,甚至燒頭灼膊去趕這種時髦。韓愈是一個喜儒不喜佛的人,又看到了因為迎佛骨這件事導致了社會老百姓的瘋狂,於是給唐憲宗上了一篇《諫迎佛骨表》的諫表。

唐憲宗差點處死了韓愈,是為了什麼事件

唐憲宗接到韓愈的諫表,龍顏大怒,立刻下令要處死韓愈。憲宗說:“韓愈說我奉侍佛教太過分,還可以容忍;他甚至說東漢以後,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麼能說這荒唐的話呢?韓愈作為人臣,竟然狂妄到這個程度,怎麼能赦免呢?”,唐憲宗認為韓愈這是在詛咒自己。好在當時的大臣

裴度

崔群

等人出來說情,認為韓愈也是心懷天下百姓,對皇帝是忠心耿耿的,應當有所寬恕,以示皇恩浩蕩、廣開言路之意。唐憲宗最終才網開一面,韓愈最終雖然免於一死,但還是被貶為

潮州

刺史。

唐憲宗差點處死了韓愈,是為了什麼事件

附文:諫迎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

未嘗有也

。昔者

黃帝

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

顓頊

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

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競為

侯景

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材識不遠,不能深知先

王之道

,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維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又不許創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

愚冥

,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

散錢

,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

業次

。若不即加

禁遏

,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

傷風敗俗

,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

。”古之諸侯,行吊於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

朽穢

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鑑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

懇悃

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

誠惶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