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呂太后呂稚,對漢朝來說是有功勞的,對於劉氏江山是有功無過的

我曾經堅持地認定過一個觀點,那就是“劉邦太過於大器晚成了,因此他死了之後,劉姓諸侯並沒有成長起來。這在歷朝歷代來講,是很危險的,比如後世的宋太祖趙匡胤的“點檢做天子”故事。因此呂后的強勢崛起,有力地彌補了漢室的這一塊短板。她在威壓劉氏江山的同時,也壓制了功臣集團對財富和權力的掠奪、和他們有可能奪權篡位的野心。”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因此,回過頭去看劉邦晚年的權力佈局,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呂后的強勢臨朝,導致了功臣集團不得不和劉姓諸侯一起聯手抗衡呂氏;而等到呂后病老交加的時候,劉姓諸侯也成長起來了,劉家的天下也就穩了。反正不管是哪一位劉姓諸侯做皇帝,都是劉邦的後代子孫,並不虧。

因此,我們要去細細地去看《史記》中記錄的這一次“倒呂行動”

《史記》記載:漢高後八年,呂后去世。她的侄子趙王呂祿擔任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呂產擔任相國,統領南軍。他們調集兵力威懾大臣,想要作亂。齊王劉襄的弟弟劉章,他的妻子是呂祿之女,因而得知了呂氏的陰謀。於是便派人潛出長安,要劉襄發兵向西,到時候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作內應,事成之後乘機立劉襄為帝。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周勃陳平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這一句話準確敘述了整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先是劉襄發難,“功臣集團”被動跟進,最後“劉姓諸侯王”一起雄起“倒呂”成功。

當然,“倒呂”的最大正義性,或者說是法統上的合法性,僅僅來自一句話,即劉邦曾經殺白馬起誓:異姓封王者,天下共擊之。

呂氏為惡?作過什麼惡?呂氏有陰謀?但也沒見有什麼陰謀!

太史公對呂太后的評價還是相當正面: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但呂太后為了坐穩攝政之位,她就要用自己的人,這在哪裡都一樣。而在古代什麼人最親,當然是自己的親人最親,所以也導致了呂氏親族無功無勞卻大量封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天下的財富也就那麼多,呂氏拿多了,當然就有人拿得少了,特別是功臣集團。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因此,“倒呂”事件在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一次“權力洗牌”

去看看《呂太后本紀》就明白了: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一:“少帝,非真孝惠子也”。從“血統上”否定漢少帝來確定正義性,這話是說給別人聽的,但很大部分是說給自己聽的。因為這麼說,欺負一個小孩子,良心上會好受一點。

二:“齊王劉襄,高帝適長孫,可立也。”這是力挺齊王劉襄一派的朝臣的發言。

三:“今齊王母家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齊王實力強,不容易控制,並且他的外婆家實力雄厚,他舅舅駟均這個人,不是個好相與的人。立了齊王,以後駟均才是齊王的心腹,我們這些人也只能喝點湯湯水水了。

三:“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淮南王,年紀小,容易哄,但外婆家實力也強。

四:“代王,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這句話就好理解了,代王這個人,實力不強,性格比較軟弱,而且他的外婆家薄氏,沒什麼根基,還是選他吧。

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自古以來,朝堂上的對話,自有其包裝規則,不可能像我們這些下里巴人一樣,動不動就爆粗口,說實話。因此,我們也要學習學習這種講話,既顯得高階雅緻,又不那麼讓人覺得不舒服。

因此,齊王劉襄就這樣的被拋棄了,他悶悶不樂,回到了齊國後不久就去世了,後來人稱他為“齊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