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小編一天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看到你們給我關注評論的時候

炎炎夏日,只為等到你,大家好,[名字]這廂有禮了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二十七)桓溫(中)

書接上回。當桓溫平滅成漢以後,他已經成為了無可爭議的東晉第一軍人。畢竟,平蜀的功勞之大,是怎麼評價都不過分的,說他能和光復河南的祖逖媲美都不過分。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然而,有些人卻不高興了,他們就是東晉朝廷裡的那些人。

中國人的記性普遍比較好,尤其是政客們更是如此。東晉的官老爺們不會忘記,上一個平蜀的人造成了多大的影響,而且就差點佔山為王了——他就是鍾會。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而此時的王敦卻比當年的鐘會更可怕——鍾會的基地不過就是一個蜀地,而王敦不僅有平蜀之功,長江中游也全是他的,基本實現了當年諸葛亮的目標——橫跨荊、益。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橫跨荊益以後該幹嘛?孔明先生說得很明白: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而結果也非常明白——“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而此時的桓溫也確實有從宛、洛出兵的想法了。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後趙大亂。得知此情的桓溫摩拳擦掌,接連向朝廷打報告,要求從中游北伐,意在一舉光復中原!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此時的桓溫軍隊已有四五萬人之眾,兵強馬壯,物資充沛,求戰之心極強。而且這支部隊是剛剛經歷過滅成漢之戰的,戰鬥力是經受過考驗的。以這支部隊北伐混亂不堪的後趙,結果是不會太差的。然而,東晉卻否決了這個請求,原因也很簡單——你小子已經立了蓋世奇功了,要是在把後趙給打出個什麼好歹來,怎麼鉗制你?

因此,東晉沒有批准桓溫的北伐請求,還坐視著後趙覆亡、冉魏速興驟亡,除了去鄴城騙了冉閔的傳國玉璽外,對華北從349-353這四年間幾乎沒采取任何軍事行動,把桓溫在荊州氣得夠嗆,卻也無可奈何。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而讓桓溫更加氣憤的是,當東晉終於決意北伐的時候,卻派了一個除了會清談什麼也不會的廢物點心——殷浩來幹這事。

殷浩的才能,王羲之都知道,因此勸他千萬別北伐。而這位主卻自視甚高,帶著大軍進攻河南數年,除了折損無數兵卒、消耗無數糧秣以外無一所獲。忍無可忍的桓溫終於主動向朝廷彈劾殷浩,要求撤換掉他。而東晉也終於被靡費無功的殷浩給折騰煩了,改派桓溫北伐。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轟轟烈烈的桓溫北伐,拉開了序幕。

桓溫第一次北伐的目標主要是前秦,此時前秦還沒有傳位到苻堅,當權者還是苻堅的爺爺苻健。而354年,當桓溫四萬大軍分別從江陵和襄陽水陸並進的時候,這場北伐的輝煌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桓溫軍先後在青泥關、子午谷、白鹿原等地血戰,連戰連捷。桓溫甚至親自上陣與敵人血戰,將苻健打的只能帶著五千人躲進山谷裡自保。而當桓溫帶著大軍整肅地經霸上踏入長安城的時候,諸葛亮當年的預言也應驗了——百姓簞食壺漿地前來迎接桓溫,哭著拜道:“不圖今日復見官軍!”

是啊,從司馬熾開城投降到桓溫第一次北伐,已經經過了四十年的光陰。當年誓死保衛這座最後的皇京的青年,已經變成了滿頭銀絲的老人。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動容?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然而,桓溫卻撤退了,原因在外行看起來非常無厘頭卻又非常實在——沒糧草了。

桓溫本想著趁著秋收麥熟時節搶收長安附近的麥子,結果卻被苻健派人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而他自己的糧食補給也出了問題,這仗就沒法打了。無奈之下,桓溫第一次北伐也就只好草草收場。

這是司馬熾之後,長安第一次被南方朝廷收復,也是倒數第三次。此後,一旦南北分裂,長安基本就很難再被南朝光復,它只在劉裕和朱元璋手中被收復過。

對於這次北伐失利,桓溫是極不甘心的。兩年以後,桓溫再次北伐,而這次北伐的目標,正是諸葛亮重點勾畫的兩個城市——宛、洛。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公元356年,東晉大軍兩路並進,以徐、青州兵從東路為側應,桓溫率主力從江陵乘舟北上,甫一抵達洢水,就和河北岸的羌族首領姚襄展開激戰。桓溫再次親自上馬發動進攻,斬殺姚襄軍無算,姚襄本人隻身狂奔得免。

破姚襄以後,桓溫一路高歌猛進,迅速光復了金墉城、平陽和洛陽,並拜謁了晉朝諸位皇帝的陵寢。至此,桓溫的軍事生涯終於達到了頂點!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是啊,先後光復長安和洛陽,這樣的榮譽怎能說不大?只可惜,桓溫既沒有守住長安,也沒能保住洛陽。在他班師不久以後,洛陽再次淪陷,光復的土地也基本全部丟失。

後世的評論家,或為桓溫沒有堅守而遺憾,或大罵桓溫北伐只是為撈足政治資本才為之,徒然勞民傷財,根本沒有為生民打算的考慮。我卻認為,這兩次北伐的果實沒能守住,原因其實都是一個——後勤補給不到位。

有一個被忽略的細節,那就是在兩晉南北朝的戰爭中,南方的補給線一直都很成問題。因為運畜(主要是馬)的缺乏,導致南軍進軍也好、後勤運輸也好,都必須靠一樣東西才走得通——運河。

無論是桓溫北伐,還是後來的劉裕北伐、元嘉北伐,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挖運河。運河不通,大軍和後勤基本動不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在北方的大平原上,如果要靠人數本就不佔優勢的步兵和騎兵對抗,基本等於做夢。

他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先後光復長安洛陽,為何最後主動放棄戰果

而一旦運河進入枯水期甚至被人為毀損,北伐就只能被迫終止。畢竟,你不能指望北伐軍在當地種糧食自給自足,也不能靠搶當地老百姓補充物資——不然,你到底是來收復失地的還是來搶掠的?

而當桓溫無奈地對北方故土投下最後一瞥的時候,也意味著他的偉大也要開始走下坡路了。他漸漸的不再是那個偉大的軍事統帥,反而變成了一個他自己都想不到的角色。那麼,桓溫又會怎樣發展呢?等待他的歸宿又是什麼呢?

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