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與中原相愛相殺的“匈奴”

一提到匈奴,大家的腦海中肯定會浮現出風煙長歌的壯闊畫面。“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從秦代起,中原王朝就和北部匈奴相愛相殺了。

你一定知道,帶領大秦精銳北擊匈奴收復河套,構築萬里長城的大將軍蒙恬;你一定知道,漢武大帝時期直搗漠北,把匈奴逼出漢境的衛青、霍去病;你一定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匈奴梟雄赫連勃勃,趁亂世攻入中原,建立大夏國,還建造了著名的統萬城。那麼,這些曾經馳騁捭闔、烈馬彎刀的古代匈奴人,今天又在何處呢?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圖:西漢時期的匈奴與周邊諸族

關於匈奴的去向,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

漢武帝時期內附的匈奴人金日磾以養馬使家族世代顯赫,其後代漸漸遍佈全國,主要集中在四川、遼寧、安徽等地。

尤其是安

徽東至縣南溪金家村

,這裡發現了金家族譜,清楚地記載了這個村莊都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後代,由此,可以證明,一部分匈奴後裔在歸附漢朝後不斷繁衍生息,離開故土並在今東部、南部等省區聚居。

也有傳說稱,新莽時期,為躲避戰亂,一部分

金日磾

的後代改名換姓,南下逃命,大部分逃到當時位於朝鮮半島的樂浪郡,並在此繁衍。金姓是朝鮮半島上的大姓,從血統上講,他們大多是

金日磾

的後代,也就是匈奴人。幾千年來,他們都是朝鮮半島上的望族,還做過新羅的國王,在朝鮮半島出土的新羅文武王陵之碑中的墓主就是金姓,而且從碑文記載來看,他們就是金日磾的後人。所以說,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認定,匈奴人除了和華夏漢族融合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分佈在朝鮮半島。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圖:匈奴征戰場景

第二種說法是:

匈奴後裔大量分佈在我國西北地區甚至是中亞、東歐一帶。匈奴是個戰鬥民族,吃穿基本靠羊、資源基本靠搶,在我國北方活躍了幾百年,同中原王朝連年爭戰,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

漢代,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遷居內地和東北的朝鮮半島,後來逐漸和漢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漢武帝大規模的進擊之下,兵敗西遁,但他們究竟逃往何處,長期以來,不為人知。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圖:匈奴勇士裝束

“匈奴”與匈牙利千絲萬縷的聯絡

大家都知道,東歐有個國家叫匈牙利,匈牙利的“匈”和匈奴的“匈”是一個字,這不禁讓人產生許多聯想。

民國大學問家章太炎從語言學的角度上研究得出結論,“

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

”,匈牙利的“匈”為種族名,叫做匈族,“牙利”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居住的地方”。

從容貌特徵上看,東歐人大多身材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從風俗習慣上看,一些歐洲匈人在祭祀和社交禮儀之中,仍以日月為圖騰,以脫帽禮致謝等等,這些都與古代匈奴人非常相似。此外,考古學家發現的一些匈奴人的音樂節奏,甚至是曲目,演奏出來居然和匈牙利的本土音樂不謀而合。

不得不說,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之中,西遷的匈奴人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習慣。在專業的血統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則是,匈奴是古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統治集團父系Y染色體主體為西歐亞R1a1和北亞C3,母系線粒體DNA為D4,這些結果說明,現在東歐的部分居民,尤其是匈牙利人,他們和匈奴的血統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雖然被強大的漢王朝打敗了,可是西遷到歐洲後依然是獨孤求敗,他們崇拜黃金,燒殺搶掠,戰鬥力爆棚,在希伯來語和英法語系中的一些語言中,“匈奴”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仍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

漢代末年,北匈奴人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改變了歐洲歷史,其影響不亞於鐵木真的上帝之鞭。大約過了近三百年,歐洲東部突然出現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自稱匈人。這支震撼歐洲的匈人騎兵與中國西逃的北匈奴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自六世紀開始,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國,延續至今。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圖:匈奴的後裔 東歐民族

除匈奴外,其他一些曾經生活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失,融合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這些民族有羌、鮮卑、契丹等。

羌族

羌族是現代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它起源很早,是古羌人的後裔,但如今的羌族人已與古羌人有著很大的不同。“羌”,原是古代人對居住在西部地區的遊牧部落的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流域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

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遊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係。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也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東周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融合,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稱,一部分融合進其他民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位於四川地區的羌族少女

總之,古羌人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鮮卑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最大的古代遊牧民族,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它起源於東胡族,分佈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這兩支東胡後裔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了烏桓族和鮮卑族,在匈奴強盛時長期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非常相似。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圖:鮮卑傑出的政治家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中原王朝邊境,這時,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逐漸擺脫其控制並在南匈奴歸附東漢、北匈奴西遷後佔據了蒙古草原。二世紀中葉,檀石槐曾率部統一鮮卑各部,但檀石槐死後,鮮卑又陷入分裂。三世紀前葉,軻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但軻比能死後,各部落又開始獨立發展。在此期間,鮮卑同中原王朝時和時戰。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戰之機,紛紛建立國家。385年,拓跋部建立了北魏,並在439年統一了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鮮卑融入漢民族的程序被大大加快。據史料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共建立了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鮮卑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鮮卑人也從遊牧轉向定居,發展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程序的加深,鮮卑人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已漸漸融入到其他民族中,慢慢消亡。

隋唐王朝的鮮卑血液

北魏最牛老丈人獨孤信為鮮卑族人,其夫人為漢族,所剩子女眾多,尤其是四女獨孤氏,唐高祖李淵之母,被追封元貞皇后。七女獨孤伽羅,隋文帝楊堅皇后,諡號文獻。

自楊堅、李淵後,整個隋唐皇室成員都帶有著鮮卑族的血液,也不難理解唐王朝皇室的混亂私生活了,也許與它們血液裡留著的少數民族基因有那麼一些千絲萬縷的關係。

契丹

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最早見載於《魏書》,本屬東胡族系,是鮮卑的一支,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遊牧於潢水(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錫拉木倫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契丹人關於自己的始祖,有這樣一個傳說,

《遼史》記載:“(永州)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由此青牛白馬的傳說可知,契丹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確為信史。

契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可以說,契丹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俄羅斯人到目前為止仍然稱中國為Kitan(契丹),稱中國人為Kitanyes(契丹人),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都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中世紀時,從中亞到西歐,“契丹”一直是人們對中國的一個通稱,在他們眼中,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可見契丹對世界的影響。

契丹這個名字雖然早已在世界上消失,但“契丹”的影響直至今日仍橫跨歐亞。

綜上所述,昔日彎刀烈馬的遊牧民族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在現如今的生活中,我們仍能尋找到他們的影子。驕傲的血液依然在中華民族的身體中流淌,隨著歷史的浩浩蕩蕩延綿不絕。回首過往,金戈鐵馬的遊牧民族依舊是當年模樣。

那些古代的“匈奴”“鮮卑”“契丹”民族都去哪兒了?真的消失了嗎?

本文內容選自《中國歷史密碼》,一本書帶你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透過5000年的歷史文化演繹,從陝西曆史博物館3000多文物中精挑細選20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100多則歷史故事和人物介紹,從陝西曆史博物館館外到館內,又從館內到大秦嶺風光、隱士文化,到西安碑林諸國寶藏品,到西安城牆風風雨雨,到陝西的饕餮美食等等。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宏偉中華民族艱難而又輝煌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