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處環境決定的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魏延描述成一員心懷篡逆的不義之徒,最後還是中諸葛亮之計死於馬岱刀下———歷史自然不是如此。但近幾年來,關於魏延這員蜀國名將的評論卻越來越多,各種觀點莫衷一是。在這裡,我想就魏延其人發表一下我的觀點和看法。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處環境決定的

我認為,要對魏延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評判,必須搞清楚以下四個問題:

1。魏延的才幹和能力究竟如何?

2。諸葛亮生前與魏延的關係究竟如何?

3。諸葛亮臨終前對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

4。魏延是如何走向敗亡的?

以下就對這四個問題進行逐個的分析。

1。魏延的才幹和能力究竟如何?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處環境決定的

魏延身為蜀國大將,我想他的才能是不容忽視的。他早年隨劉備入川,便“數有戰功”,後來劉備攻取漢中,需要大將鎮守。當時“眾論以為必在張飛”,張飛也“以心自許”,結果劉備選拔的卻是魏延。劉備戎馬一生,還是很能識人才的。他不讓張飛守漢中而獨任魏延,不排除這其中含有劉備對張飛的不信任與控制,但更主要的還在於劉備對張飛的器重。魏延自然也不辱使命,他長期鎮守漢中,保證了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的萬無一失。再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異道會於潼關”的戰略方針。在這裡。我姑且不去討論該策略的正確與否,但魏延的作戰經驗與戰略眼光還是無庸質疑的。綜上所述,若論才幹,稱魏延為名將,決無半點過分之處,他的作戰才能,已經勝過了張飛,而且也絕不下於關羽。

2。諸葛亮生前與魏延的關係究竟如何?

在這四個問題中,追究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恐怕是最令人費解的一個了。首先談談魏延的官職。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

軍,假節,進封南鄭侯”等等,可見魏延的官職在蜀國還是很高的。南鄭侯,這是蜀漢侯爵中的最高級別,就是縣侯,而且也是魏晉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級別。魏延的官位之高,可見一斑。魏延受封之時正是諸葛亮當政時期。倘若諸葛亮有心壓制魏延的話,想要阻擋魏延加官進爵也非難事。雖說諸葛亮不會根據私人好惡來代替國家用人政策。但由此,也可初步斷定諸葛亮對魏延還是很器重的。

下面再來談談魏延的“異道會於潼關”之策。魏延在當時的職務中,有一條便是“丞相司馬”。從兩漢以來的官制可以知道“司馬”是專管軍事的,魏延身為丞相司馬,其實相當於諸葛亮北伐軍的總參謀長。說得粗略一些,就是諸葛亮的“軍師”。參謀提出一條建議,是很正常的事,而身為主帥的諸葛亮也完全有權力透過或是否決魏延的建議,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恐怕不可能形成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矛盾。史書記載魏延“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我認為那也不過是發發牢騷而已。魏延雖然“性矜高”,但卻不是楊儀那種“個性狷狹”的人。所以,筆者認為二人在這一點上的不同觀點不會影響二人的關係。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處環境決定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諸葛亮對魏延還是很器重的。魏延跟隨諸葛亮行軍作戰數年,也發揮了自己不少的長處。

3。諸葛亮臨終前對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

前面已經分析到了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但諸葛亮臨終之前,對部下卻有過這樣一番安排:“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不少人就這一點提到了諸葛亮對魏延的不信任。然而,事實上,我認為諸葛亮這樣做還是有他的道理的。

先來談談諸葛亮為何要讓楊儀在他死後統領三軍。其實,楊儀此人也並不像不少網友評論的那樣一無是處。他早年投奔劉備的時候,“先主與語論軍圍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可見此人還是有不少才能的,他和魏延都是優秀的戰地指揮官,退軍的成功幾乎必須仰賴其一。同時都難以和同僚較好的合作,不過楊儀會遵照諸葛亮的排程撤軍,而如果遺命給魏延,他一定會抗命繼續和魏國交戰。由於蜀軍長期以諸葛亮為核心,在這個時候和魏軍決戰,某以為戰略上是相當愚蠢的行為。所以諸葛亮明智的選擇楊儀指揮這次行動,楊也確實不辱使命。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他所處環境決定的

其次再來說說諸葛亮臨終之前的一次戰略性的會議,史書記載魏延沒有參加。諸葛亮沒有讓魏延參加的事又被不少人拿出來作為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證據,其實不然。魏延雖然是大將之才,但在一定程度上卻缺乏大局意識。倘若魏延聽說諸葛亮將大任全權託付楊儀,說不定會出於不滿而當場翻臉,這正是諸葛亮最不願意看到的。更何況魏延的前軍正和魏軍對峙,也不便請他前來。

所以,諸葛亮的這次安排也是出於全域性考慮,並不是對魏延的不信任。

4。魏延是如何走向敗亡的?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即起兵與楊儀作戰。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最後軍敗身亡。其實,魏延最後的敗死也是有很大的必然性的。前面說過魏延雖然智勇雙全,但還是缺乏大局觀念,而且性情高傲,經常以勢凌人。因為他與楊儀的私仇,他忘記了敵軍大軍壓進的危險,更忘記了諸葛亮新逝整個蜀國的悲痛之情。在這種時期發動與楊儀的爭鬥,就會在無形之中就已經將自己推上了軍心和民心的對立面,也就無疑將自己推上了死路。總而言之,對魏延這樣一個受過蜀國大恩的人,不管出於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應該在諸葛丞相屍骨未寒時發動兵變,這完全是不智的。不過羅貫中將他描寫成造反,還是太過分了些。

就以上四點來分析,魏延是一員難得的將才。他智勇雙全,可是卻太過於自高自大,盛氣凌人。在這一點上,與關羽有些相似。而且他還有些缺乏大局觀念,終致最後死於自家刀下。對於魏延之死,諸葛亮固然沒有什麼過錯,而楊儀也不用負多少責任。魏延之死,是他自身的性格和他所處的環境決定的。魏文長之死,是那個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