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秦晉兩國的愛恨糾葛: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世仇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秦晉之好”,用來形容兩家關係密切,相互聯姻。這詞最初的來源是指春秋時期秦晉兩國政治關係融洽,相互通婚。實際上,秦晉兩國這種融洽的關係只維持了短暫的數十年,就很快破裂,甚至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對立面——秦晉世仇。

如果用夫妻來形容兩國關係的話,“秦晉之好”只不過是蜜月期,“秦晉世仇”才是往後漫長的婚姻生活。

造成這一切的關鍵人物則是秦穆公。

秦晉兩國的愛恨糾葛: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世仇

秦穆公是春秋時期有名的諸侯,春秋五霸候選人之一,也是整個春秋時期秦國唯一有存在感的君主,可以說秦國的富強是自穆公開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晉國。公元前656年,即位4年秦穆公迎娶了鄰居晉國的公主,晉獻公的女兒,秦晉之好即從此開始。第二年,晉獻公假道伐虢,同時滅亡了虢國和虞國,就是著名的“唇寒齒亡”的典故。攻破虞國的同時,俘虜了一名叫百里奚的大夫,獻公將此人作為女兒的陪嫁臣送到了秦國。而正是這位百里奚,後來成為輔佐穆公富強秦國,稱霸西戎的重要人物,因他曾逃亡楚國,被穆公用五張公羊皮換回,所以又被稱為“五羖大夫”。

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輔佐下國家蒸蒸日上,而晉國卻陷入了內亂之中。起因是晉獻公寵幸驪姬,想要改立驪姬之子奚齊,導致太子申生自殺,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國外。晉獻公死後,根基不穩的奚齊被大臣殺死,國人求立夷吾為國君。夷吾害怕孤身回國有危險,於是請求秦軍護送自己回國。秦國國力強盛,穆公又是自己的姐夫,有秦國相助定能坐穩君位。秦穆公很爽快地答應了夷吾的請求,當然不是因為小舅子的身份,而是因為夷吾答應繼位之後割讓黃河西邊八座城池給秦國作為酬謝。

在百里奚的護送下,夷吾順利回國繼承君位,史稱晉惠公。可當秦國派人前往索要當初承諾的城池時,晉惠公卻耍起了無賴,拒不認賬。受到欺騙的秦國大臣請求討伐晉國,秦穆公權衡利弊後,放棄了這一主張,權當是吃了晉國小舅子的一個啞巴虧。

三年之後,晉國發生大饑荒,厚顏無恥的晉惠公派使者向秦國求助乞糧。秦國大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趁災荒之機攻打晉國,以報三年前的恥辱;另一派則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主張救助晉國災民。秦穆公思量再三,說道:

“其君是惡,其民何罪!”

最後還是借給了晉國糧食。運糧的車和船從秦都雍城出發到晉國絳城,源源不斷。史稱“泛舟之役”。

湊巧的是,兩年後秦國同樣發生旱災,向晉國借糧。晉國大夫虢射提出了三年前秦國大臣相同的建議——趁機攻打秦國,並且說道:

“早先我們不履行割讓城池給秦的諾言,已經傷害了秦晉兩國關係的根本。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而只答應賣糧食給秦國,就好比只有毛而沒有皮。現在皮都不存在了,毛附在哪裡呢!既然如此,乾脆連糧食也不賣了!”

這就是著名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典故

,然而這種混賬邏輯竟然被晉惠公夷吾欣然採納了,晉軍當真趁機進軍秦土。

兩年前,秦穆公以德報怨借糧給晉國舒緩國難,兩年後晉惠公卻以怨報德趁亂攻打秦國,如此背信棄義的舉動徹底激怒了秦國人民,一年後,秦晉兩軍在韓地交戰,秦穆公於戰場上生擒夷吾。回國後,穆公下令國人齋戒,聲稱要以晉君夷吾祭祀上天。穆公怒不可遏,國人義憤填膺,夷吾似乎必死無疑。可是穆姬不會坐視不理。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晉獻公的女兒,夷吾的姐姐,她穿著喪服,光著腳跑到穆公跟前哭訴求情。夫人的一再請求,加之夷吾的表態認錯,穆公心頭一軟妥協放人,當然前提是晉惠公必須履行當初承諾割讓的城池,並且派太子到秦國充當人質。夷吾連連應承,再次與穆公定下盟約。不過這次他老老實實地履行了約定。

秦晉兩國的愛恨糾葛: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世仇

晉太子圉因此成了客居秦國的人質,不過秦穆公並沒有虧待他,

為了緩和與晉國的關係,穆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子圉,算是“秦晉之好”的延續。

幾年之後,晉惠公病重,子圉聽聞訊息後擔心國人擁立其他兄弟,於是不辭而別,偷偷跑回晉國,連夫人都拋下不顧。子圉如願繼立為晉懷公,但這一行為又一次傷害了秦人的感情。秦穆公為此找到了逃亡在外多年的重耳,厚禮相待,並把被子圉拋下的女兒再次嫁給了他。重耳雖然打心眼裡不情願迎娶這位曾經的侄媳,但為了藉助秦國的勢力,不得不勉強接受。這位夫人因此由“懷嬴”變成了後來的“文嬴”(春秋時諸侯夫人的稱謂為夫君的諡號加自身的姓)。重耳的委曲求全不久就得到了回報,僅僅兩年後,秦穆公就聯絡晉國國內大臣謀殺了晉懷公,擁立重耳為君,即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晉文公。

兩國“秦晉之好”的關係於此時達到了頂峰,而後則漸漸走向了政治對立面。

公元前630年,秦晉兩國聯合出兵圍攻鄭國,鄭國危急關頭派出燭之武遊說秦國。秦穆公在聽其一番話後,毅然決定撤軍,甚至派大將幫助鄭國守城。晉文公不得已也罷兵,秦晉兩國的裂痕從此產生。燭之武究竟說了些什麼,導致穆公態度驟然轉變?其實只是一句:

“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

意思是滅亡鄭國只是晉國得利,秦國未必有好處。晉國強大,反而是秦國的憂患。

這也是兩國由“秦晉之好”轉為“秦晉世仇”的關鍵原因。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秦晉兩國政治關係的轉變也不過是利益衝突的演化。秦穆公繼位之初,忙於秦國內部的發展,兩國尚沒有利害矛盾,於是穆公採用聯姻方式與晉國交好。此後將女兒接連嫁給子圉、重耳不過是籠絡手段,後者對此也心知肚明。

因此,“秦晉之好”不過是出於國家利益需要的政治外交策略。

而當秦國逐漸強大開始著眼於諸侯霸主之位時,秦晉之間的衝突則開始顯現。秦國位於西垂地區,想要稱霸必須東進,而晉國正好像一堵牆擋在其東進之路上。況且晉國也是霸主之位的強力爭奪者,被秦國扶上臺的晉文公重耳就牢牢地將中原霸主之位抓在手中,生生掐斷了穆公的霸主夢想。

晉文公作為維繫秦晉兩國情誼的最後紐帶,終其一生,兩國矛盾衝突雖已不可避免,終究沒有擺上明面,即便秦穆公從“助晉”到“助鄭”,大臣都提議討伐秦國,晉文公仍感念穆公舊恩,沒有撕破臉皮。

但是當晉文公去世後,唯一的紐帶也斷了,“秦晉之好”就徹底成為過往,剩下的只有政治交鋒和軍事對抗了。

秦晉兩國的愛恨糾葛: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世仇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得知訊息的秦穆公再也掩飾不住自己圖霸中原的意圖,不顧老臣百里奚和蹇叔的勸阻,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軍偷襲鄭國,卻被鄭人弦高識破。三人為了迴避無功而返的尷尬,順手襲滅了晉的附屬滑國。這一舉動激怒了正處於國喪中的晉襄公,為了維護晉國霸業,襄公派出大將埋伏在秦軍歸途必經之路崤山,趁其不備將秦軍全軍殲滅,並生擒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這就是春秋時期秦晉有名的“崤之戰”,此戰過後秦國徹底喪失了東進中原的機會,秦穆公的霸主夢也由此終結。雖然在重耳夫人文嬴的援救下,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最終被放回秦國,但崤之戰對秦人造成的傷痛再也無法挽回,秦晉世仇就此成為定局。

秦晉兩國的愛恨糾葛: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世仇

在崤之戰後的漫長歲月裡,秦晉兩國戰火不息,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段恩仇才真正化解。只不過在春秋時期,晉國是絕對的霸主,秦國則在穆公之後,實力一路滑坡。要到三家分晉,甚至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能在爭鬥中佔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