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軍不如秦軍?始皇帝吊打匈奴,劉邦卻白登之圍

有人說劉邦時期的漢軍不如,秦始皇時期的秦軍,因為,秦朝大軍對陣匈奴,匈奴見狀狂逃700裡。然而,不過三十年的漢軍卻被匈奴緊緊圍困,劉邦、呂后夫婦更是獻媚匈奴,這才保住性命。

由此可見是,秦軍吊打匈奴,漢軍的戰鬥力比秦軍差遠了。但我不這樣認為,秦軍戰鬥力再好也被滅了。同時,秦軍如果可以吊打匈奴就不必修長城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應對遊牧民族,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周朝列國所採用的方式和漢朝、明朝類似。

時移世易下,同一個問題其實不能放在一起說的,不是漢軍不行,也不是秦軍行,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就不一樣

秦國秦朝打匈奴爽的時候,那是它強盛以後。劉邦被圍、呂后卑微,那是漢初剛建立。同理,匈奴強弱也有歷程。為什麼許多人討厭朝代對比,就是因為“時移世易”,同一個人年輕和年老,對一件事兒、一個問題處理方式都會不一樣。

秦朝二世以後,匈奴實力逐漸進入頂峰。漢朝劉邦輕敵冒進是失敗根源,主要是他沒見識過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以前曾經零星的戰鬥,並不代表遊牧民族真正的戰鬥力,要知道到清朝對付遊牧民族都是:找準主力一擊而勝、優勢兵力逐漸擠壓。很顯然,以劉邦在公元200年的實力,還沒有優勢。

漢軍不如秦軍?始皇帝吊打匈奴,劉邦卻白登之圍

匈奴崛起與秦二世當政

匈奴在與周朝列國的戰爭中,也是互有勝負。以趙國為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就與匈奴對陣中擁有均勢,其後更有李牧大敗匈奴的戰例。李牧被趙王殺死後,“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王賁父子沒趙國等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大軍大戰匈奴。匈奴方面只好後撤,請注意這時候匈奴的第一位單于頭曼顯示出驚慌之色。

而這讓其他匈奴貴族很不滿,也就是說頭曼單于所統領的匈奴只是退卻,而退卻是遊牧民族常用的“戰術”。

匈奴後撤七八百里後方才沉迷於酒色。此時,帶領匈奴走向強勢乃是頭曼單于之子冒頓單于。秦二世在位的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趁著秦朝內亂、起義之機,逐漸打敗了周邊各個鄰居。

漢軍不如秦軍?始皇帝吊打匈奴,劉邦卻白登之圍

劉邦有“白登之圍”則是在公元前200年。而此時劉邦經過滅秦起義、楚漢相爭、對異姓王的初步絞殺等,漢朝的經濟財力、軍事根本不適合與匈奴決戰。

劉邦之後的戰亂與養精蓄銳:暫時的妥協不丟人

劉邦的失敗主要是輕敵,軍事戰爭的失敗有時並非是實力問題,統帥的作用很關鍵。戰場瞬息萬變,統帥的一個錯誤思想就可能導致戰爭失敗,這主要是統帥的問題而不是戰鬥力和軍人的問題。

在劉邦被圍困白登的時候,劉邦選擇行賄閼氏、呂后也去信求饒。這些種種一切在後人、在某些人眼裡是非常丟臉的事情。然而,在對方強大自己弱小的時候,臥薪嚐膽、養精蓄銳,暫時的示弱、獻媚其實並不丟人。

漢軍不如秦軍?始皇帝吊打匈奴,劉邦卻白登之圍

丟人的是像北宋那樣明明丟了人卻說自己佔了便宜,如果後人還有人這麼說那麼比宋人更加無恥了。如果不是劉邦之後的妥協、和親,漢武帝沒有文景之治也不可能對匈奴發動那麼大的戰爭。由此,也不會在東漢時期徹底打敗匈奴,使其從整個民族角度對我們構成致命威脅。西晉後的混亂,首先是中原政權自己鬧的。

同理,唐太宗的“渭水之盟”,也沒有一個正常人會覺得這是什麼恥辱。

所以,暫時的妥協不丟人,丟人的是明明丟人卻要佯裝不知、且不知道自強以及如何自強。劉邦的後人劉徹知道,所以,劉邦不丟人。宋朝和晚清則是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