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就很好的代表了這個傳統,一個人能否擁有諡號,擁有的諡號好壞,都可以影響到對此人的判斷。皇帝的諡號就是最佳代表,一個皇帝的諡號,基本可以概括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漢武帝劇照

何為諡號?

在古代,對於那些帝王將相以及高官大臣們,他們死後官方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給一個最終的評價,但是一個人一生的功過又不是能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的,所以,為了方便,

古人就選用一些有評價意義的字,以此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生平,這些由官方給出的,具有評價意義稱號就是“諡號”。

諡號最早發源於西周時期,按照《逸周書·諡法解》中所說: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

,諡號是對死去的人一生功過是非、德行操守的定論,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確定,由繼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則是由朝廷賜予的。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逸周書

從周朝開始,除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皇帝外,幾乎所有的正統帝王都有諡號。由於秦始皇對諡號比較反感,認為諡號有“臣議君,子議父”的嫌疑,有違三綱五常,因此他下令取消評定諡號的行為,但是等秦朝滅亡以後,這一制度又重新被啟用,所以,在諡號誕生以來,僅僅在秦始皇時期短暫的中斷,在其他朝代,雖然諡號有所改進變化,但是從未停止過。

諡號是如何評定的?

諡號的評定主要是客觀的去評價概括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和德行操守等,而且有專門的“諡法”可做參考,諡法嚴格規定了若干個有概括含義的字作為諡號,人物有功有過,德行有好有壞,所以諡法規定的字也有褒貶之分,根據情況的不同大致分為三類:

用於褒諡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用於貶諡的有:煬、歷、靈等;

用於平諡的有:哀、懷、愍、悼等。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諡號

按照諡法的規則,僅從諡號中就可以看出歷史人物的生平到底怎麼樣了,比如周文王學識淵博,勤政愛民,按照諡法中的“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所以等他死後,後世的人給他的諡號就是“文”,就是對他一生功績最好的肯定;隋煬帝窮兵黷武,淫亂暴虐,按照諡法中的“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後人給他上“煬”的諡號,就是對他荒淫無度,橫徵暴斂批判。

唐朝之前的皇帝諡號很簡潔,一兩個字就能概括,而且同一諡號的適用範圍不分帝王還是臣子,主要是按人物的功過是非、德行操守來評定的,比如漢武帝的諡號“武”,西漢漢朝開國功臣周勃的諡號也是“武”。但是唐朝以後,隨著皇權的加強,為了恭維逢迎皇帝,皇帝們的諡號字數也一增再增,比如明朝皇帝的諡號已經發展到十七個字(明太祖朱元璋諡號有二十一個字),清朝皇帝的諡號則高達二十一個字,隨著諡號字數的增加,皇帝的諡號由原本的客觀評價逐漸變成一堆溢美之詞,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清朝皇帝諡號

漢武帝被諡為“孝武”,有何意義?

弄清楚諡號的含義和評定方式,再來看漢武帝的諡號,就很好理解了,漢武帝的諡號是“武”,屬於褒諡、美諡,諡法中對“武”的定義為: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對照漢武帝的一生,他雖然有功有過,但總體上功勞遠大於過錯,他在位期間完善法規制度,大力招攬人才,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尤其是用武力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原的匈奴邊患問題,所以,後人給他上“武”的諡號,就是對他取得的這些具有深遠影響的功勞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漢朝皇帝諡號

此外,漢朝以孝治天下,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極力的推行孝道,並把孝道作為治國安民的基本國策,所以,從漢朝的皇帝身體力行的去實行孝道,為天下做表率,這一理念也明顯的表現在漢朝皇帝們的“諡號”中,漢朝的皇帝,除了兩位開國皇帝(西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會加一個“孝”字。

因此,漢武帝的諡號其實是“孝武”,也就是漢孝武帝,只是在通俗的叫法中,把“孝”字省去,簡稱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