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漢王朝創造出了中華民族的巔峰盛世,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都開闢出一個新時代、實現了新跨越,至今我們中國人仍自豪的稱自己為漢族,可見漢王朝對中華文明影響之深遠。秦二世的暴政讓奮六世之餘烈,歷經千辛萬苦才一統六合,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在頃刻土崩瓦解,一個出身沛縣的潑皮無賴崛起於亂世之中,帶著曾經的狐朋狗友,打下了一個讓後世引以為豪的新王朝——大漢王朝。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劉邦建立漢王朝後,曾經發兵攻打匈奴,三十萬漢軍差點全軍覆沒,劉邦本人也被圍困,後九死一生,逃出生天,再也未敢與匈奴開戰,而採取和親政策換取暫時平安,如果如此苟且偷安下去,或許漢王朝不出百年必亡,更不可能創造後來的大漢盛世了。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人們真正認識漢王朝是從漢武帝劉徹開始的,因為漢武帝劉徹真正使屈辱多年的漢王朝揚眉吐氣,劉徹這個名字與漢王朝的盛世始終緊密聯絡在一起,遠比他的父輩們有名氣的多,那麼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都創造了哪些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呢?

在政治上,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創設了一系列官制制度,還削弱了各地藩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對富商階層大加打壓排斥,使國家賦稅逐年增多,而在文化方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新將孔子學說抬出來,並奠定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文化基礎。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在軍事上,漢武帝戰績顯赫,對匈奴採取強硬手腕,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單于,使匈奴望見漢軍的旗幟便膽戰心驚,此外漢武帝還大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其政績之顯赫比起後世以十全武功自居的乾隆皇帝,確實強得不是一點,漢王朝從此走向強盛。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漢昭帝時期,西域樓蘭國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搖擺不定,樓蘭和漢朝交好的同時又充當匈奴人的耳目,讓匈奴擊殺漢使,也經常搶劫絲路上的商隊和使者。樓蘭這種行為被漢朝認為反覆無常,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行刺樓蘭王。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到樓蘭之後,傅介子利用樓蘭王貪財的嗜好,故意把黃金錦繡展示出來,說只要樓蘭王面見使者,就把這些黃金錦繡賜予他,貪財的樓蘭王迫不及待的面見傅介子等人。傅介子趁酒宴之機將樓蘭王斬殺,其他樓蘭貴族和官員紛紛逃散,傅介子用劍割下了樓蘭王的頭顱,大搖大擺的走到正堂,面對大批湧上來的武士,說了一句相當霸氣的話:“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古代戰爭兩國交戰的約定。漢元帝建昭三年,出使西域的使臣谷吉被匈奴的郅支單于殺害,此時本該上報朝廷,但在陳湯眼裡卻成了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說起陳湯,幼時家境貧寒,後到長安有幸得張勃賞識舉薦。只是他的父親去世,陳湯沒有奔喪回家,因而被檢舉停職。後得幸再被舉薦,陳湯這次被任命為郎官。他主動請求出使使國,輾轉幾年後又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並與當時校尉甘延壽奉命一同出使西域。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公元前36年,在受盡郅支辱罵嘲諷後,陳湯與甘延壽聯手出兵討伐匈奴。《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有載:陳湯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在誅殺成功之後,他上書漢元帝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並寫下千古名句:“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可盡虜矣。

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遣使臣車令等持黃金千斤及金馬一座,去大宛購買其國寶汗血馬。

大宛為希臘後裔所建之國家,地處今土庫曼一帶,是西域與中亞的連線點,為康居、大夏、烏孫等國交通之樞紐,有大小屬邑七十餘城,勝兵六萬人,實為中亞大國。所以大宛國王也是很拽的,他竟然不肯賣馬,漢使大怒,便在朝堂上大罵大宛國王,罵的大宛國王非常沒面子,於是派屬下鬱成王率兵截殺漢使,奪其財物。劉徹的真金沒換來寶馬,反而打了水漂。

漢王朝喊出最霸氣的三句口號,被後人延用千年,讓人聽後熱血沸騰!

漢武帝暴怒。錢倒是小事兒,關鍵面子掛不住,所謂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何況兩國並未交兵,漢朝可是帶著厚禮來與大宛做文化商貿交流的,卻遭如此對待,這簡直是對大漢天威赤裸裸的挑釁與侮辱!

劉徹在廟堂上咆哮:你們說,咱們怎麼辦?

一旁,另一位曾出使過大宛的漢使姚定漢露出了輕蔑的笑容:“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可盡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