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陳國樑:一堂圖籍自陶冶,三徑蕭蘭俱歲華—學易先生劉跂生平及著作考析

【東原名士傳】

宋代東平劉氏家族極富盛名。《宋元學案》卷二稱大才子學易先生劉跂,“字斯立,東平人。”並解釋說,劉跂為忠肅公劉摯(北宋宰相、觀文殿大學士)的長子。《宋史 劉摯傳》稱劉摯為東光(今河北省東光縣)人,但又稱劉摯“十歲而孤,鞠於外氏,就學東平,因家焉。”故此處稱劉跂為東平人。意思是說:劉摯十歲成為孤兒,來到東平外祖父陳希古家居住,在東平讀書學習,並在東平安家。所以《宋元學案》稱劉跂為東平人。劉摯平生治學嚴謹,才華橫溢,有《忠肅集》二十卷流傳於世。

東平劉氏家族從劉摯開始,逐漸發展壯大,且日益走向繁榮,並最終達到鼎盛,劉跂自稱“東平劉某”由此而來。此外又因其祖父劉居正葬於須城,因而劉跂又稱自己為“須城劉某”。劉跂官至朝奉郎,是北宋後期傑出的儒家學者、詩人、散文家、金石學家。

陳國樑:一堂圖籍自陶冶,三徑蕭蘭俱歲華—學易先生劉跂生平及著作考析

一、生平事蹟

劉跂所作的《學易堂記》流傳較廣,影響力頗大。《宋稗類鈔》卷三四錄有此文。《學易堂記》開篇寫道:“劉子行年六十有一,身雖未病,氣已向衰。”結尾說道:“政和三年三月朔劉跂記”。由此可知,劉跂在政和三年(1113)的時候六十一歲,逆推知其生於皇祐五年,即1053年。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劉跂和他的二弟劉蹈考中同榜進士。元豐三年,劉跂初任京東南路亳州的州學教授,從此步入仕途。元豐六年,劉跂離開毫州,前往商丘侍奉遭到貶謫的父親劉摯。元豐五年,任職右司郎中的劉摯因事被罷官,元豐六年又被起用擔任滑州(今河南滑縣)知州。

宋哲宗趙煦元祐年間(1086-1094年),因為父親劉摯在朝廷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等言官和要職,而此時的劉跂需要避嫌,不能在京任職,只能去擔任地方官。哲宗元祐初年,劉跂被朝廷起用任京東北路曹州的州學教授;在元祐四年(1089年)二月,劉跂撰寫《曹州重修學記》,後來以雄州防禦推官任江州彭澤縣(今江西省彭澤縣)的知縣。

在元祐六年(1091年),劉跂又調任管城縣(今河南省鄭州市)的知縣。劉跂的父親劉摯和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蘇軾、蘇轍弟兄是文友,有過詩賦唱和。劉跂與蘇軾也有過交往。他在擔任管城知縣期間,陪同蘇軾在管城縣一戶人家的藏書葉子冊中,蒐集到古抄本的《杜員外詩集》。元祐末年,劉跂又轉任蘄水縣的知縣。所至有政聲。

在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年),劉跂遭受黨爭迫害,被免職,隨父劉摯輾轉居住在貶所地蘄州、新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人物。章惇、曾布等人一上臺,便極力打壓舊黨人士,朔黨領袖劉摯自然也在他們的重點打擊之列。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來之邵、周秩上書彈劾,劉摯被貶黃州,還未到任,又在九月再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在蘄州居住。紹聖四年(1097年)二月,劉摯因被蔡渭、邢恕、文及甫等網羅罪名誣陷,陷入同文館獄,又被貶為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在劉摯接二連三的被貶期間,劉跂一直緊緊跟隨,侍奉老父,世稱其孝。劉摯到達新州幾個月,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奸相蔡京抓住機會變本加厲地迫害劉摯家人,把劉跂等劉氏家屬流放禁錮在瘴癘之地的嶺南地區。劉跂在《謝先公復官表》一文中,記錄下了這一至暗時期的坎坷遭遇,“重念臣嶺表數歲,門中十喪,舉室遷離,先臣客殯於他所;有司逼迫,老母病終於半途。骨肉無以相收,道路為之流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黨爭對劉跂及其家人的迫害之深,酷毒之慘。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因無子,由他的兄弟端王趙佶繼皇帝位。劉跂遇大赦,從流放地返回京城汴梁,被朝廷錄用擔任官職。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年),劉跂辭職回到家鄉東平居住,閉門讀書,杜絕交流,人盡皆識其面。即使如此,奸黨集團還是不肯放過劉跂一家。劉跂又遭受奸人讒言誣陷,被貶管壽州。劉跂官終朝奉郎(正七品),政和末年(1117年)卒,享年65歲。《宋史 劉摯傳》最後附帶寫到劉跂,能作文章,遭遇黨禍,做官不得志。劉跂與晁說之兩人交往密切,友情十分深厚,劉跂去世後,晁說之為他寫了墓誌銘。

值得一提的是,劉跂還曾作為外交使節出訪過遼國。自從1004年12月簽訂《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成為兄弟之國、友好之邦,和好百年。根據兩國的外交禮儀慣例,每逢兩國立春過新年的時候,都要互派“賀旦使”率領使團進行互訪、祝賀和慰問,增進兩國交情友誼。這一年的冬季,北宋朝廷派遣劉跂作為外交使節出訪遼國,慶賀遼國君臣過新年。劉跂一路寫下了《使遼十八首》的組詩,記錄了沿途以及在遼國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還介紹了遼地特殊的風俗民情。其中有兩首如下:

喜鬥人皆勇,誅求俗故貪。

為謀不耐暑,嗜味獨便鹽。

已怪今生到,寧能一夕淹。

長安遠如日,北斗望為南。

置酒穹廬曉,僧山合管絃。

應緣地褊小,難遣舞迴旋。

風急皮毛重,霜清湩酪羶。

君看東向坐,貴重盡童顛。

陳國樑:一堂圖籍自陶冶,三徑蕭蘭俱歲華—學易先生劉跂生平及著作考析

二、文學成就

劉跂以文學知名,他的文學成就在南宋便為人所推崇。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中評價道:“晁景迂志其墓,比孫明覆、石守道之徒。為文無所不長,《宣防宮賦》《學易堂記》,世傳誦之。”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呂祖謙奉命編訂的北宋詩文選本《宋文鑑》中,多取劉跂作品。總的來看,與詩歌相比,散文更能代表劉跂的文學成就。他為父辨冤時所作《昭雪謝執政啟》雲:“晚歲離騷,魂竟招於異域;平生精爽,夢猶託於故人”這句,歷來為人所稱道。

今存《學易集》共八卷,其中前四卷收錄劉跂詩歌219首,後四卷收劉跂文88篇。他創作的詩文不僅數量多,而且頗有可觀之處。

劉跂長期生活在東平,因此,他的《學易集》中,涉及到許多當時的東平人物、建築和事件。如為家鄉朋友著名醫學家錢乙寫的《錢仲陽傳》(《宋史 錢乙傳》脫胎於劉跂的《錢仲陽傳》),劉跂說錢乙:“其篤行似儒,其奇節似俠,術盛行而隱約,又類夫有道者。”在敘述中,全文緊緊圍繞錢乙幼有孝行、醫術精湛、學識淵博等方面展開。在寫作手法上,劉跂按時間線索撮其大要,透過大量的細節,描寫了錢乙一生的軌跡,形象刻畫出錢乙的精神面貌。如在刻畫錢乙幼有孝行這一品質的時候,劉跂主要透過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來實現人物形象的立體呈現。錢乙自幼不幸:父親錢穎擅長醫術,然而嗜酒好遊,一天早晨,東到海上就此不回。錢乙那時剛剛三歲,母親早已去世,姑母嫁給呂氏,憐憫他並收養了他。劉跂在文章中對於錢乙的孝行主要是透過兩個小細節得以展現:其一是他在得知自己家世之後,前去尋找父親的下落,總共往返八九次,累積多年,最終迎接父親回家;其二是錢乙“事呂如事其父”,呂氏死後沒有後代,錢乙為他收殮埋葬,披麻戴孝。“鄉人感慨為泣下,多賦詩詠其事”的細節描寫, 則是透過鄉人的反映,間接表現出錢乙的仁慈孝悌。錢乙作為北宋知名的醫學家,人言“有異能”,他一生治病救人的故事數不勝數。但劉跂在講述錢乙醫術精湛的時候,條理清晰,只從眾多的事件中擷取了六個事例來寫:其一,治好長公主女兒、皇子儀國公的疾病,並因此受到神宗皇帝的褒諭,“擢太醫丞,賜紫衣金魚”。其二, 廣親王的長子患病時,錢乙診斷後曰:“此兒可勿藥而愈。”但卻指著其幼子說:“此且暴病驚入,後三日過午無恙。”其三,用石膏湯治癒一位宗室王子上吐下瀉的病症。其四,診治一位患有咳疾計程車人,使這位“法當三日死”的病人“五日而絕”。其五,“有娠婦得病醫,言胎且墮”,錢乙令其母子安然無恙。其六,“乳婦因大恐而病,病雖愈,目張不得瞑”,按照錢乙所開的藥方服用藥物後,病人痊癒。透過這六個事例,一個“有異能”、醫術高超、敢於打破常規的醫者形象躍然 紙上。

劉跂與龔鼎臣是同鄉,加之他與劉跂的父親——劉摯關係十分要好,於是兩人也成為了朋友。劉跂在龔鼎臣去世後三十多年的時候,應他曾孫龔愔的囑託,為龔鼎臣的《東原集》作序。全文以北宋名士龔鼎臣的人品學問作為敘事中心,緊緊圍繞“其為文章似其為人”展開敘述,著力刻畫了一位“剛毅誠慤,行安而節和”的文士形象。在評價龔鼎臣的人品之後,劉跂又從地域入手,抓住龔鼎臣“上世居萊蕪,徙淄川,又徙東平,皆在齊魯儒學之地”的居住特點,進而分析其文風的成因。劉跂在序文中,透過巧妙的構思和恰當的裁剪,高度讚揚了龔鼎臣其人其文,敬仰之情自然流露。

劉跂寫於元豐六年十月的《馬氏園亭記》,在記敘東平景色的時候,雖文字不多,意味卻長:“且東平之為郡,左岱宗之鎮,右鉅野之澤,自崇岡峻嶺,以至通溝長漕,水陸之珍,魚鱗雜襲。通闤帶闠,延甍接棟,居者櫛比,來者輻輳,此固天府之地。”劉跂此文不僅具體寫出了東平的地理位置和雄闊的地勢特點,更是高度概括了這個“天府之地”的繁榮富庶。此文值得當今東平學人研究和傳播。

劉跂晚年隱居家鄉東平,築學易堂,被鄉人稱為學易先生。其集名蓋取諸此也。政和三年三月,劉跂作《學易堂記》,此時的他已經六十一歲。從作家整個創作生涯來看,這一時期屬於他創作的成熟階段。因此這篇散文無論是在藝術水準方面,還是在思想內涵方面都極有探究的價值。在《學易堂記》中,劉跂以“人”為主,用大量的篇幅,不厭其煩地詳細敘寫了自己閒居時的日常生活。這部分內容看似瑣碎零散,細究卻別有深意,飽含著濃郁的抒情色彩。文中寫道:

雞一再鳴,就臥中導引,鼓漱吐納,炊三鬥黍時久下榻,盥漱即巾,巾後擊鐘聚眾家廟,瞻拜退嘿,坐持誦或讀佛經。聞打鼓聲赴食廊,湯餅一碗,粟飯兩勺。曝時粟飯若稻飯四勺,魚勺,菜茹稱是。朝飯已,眾散,施施便就坐,緩帶盤薄,信手翻書,或不待終篇棄去。使童子自以其志抽取他幀,隨取隨讀,忽有會意,如癢得爬。而倦臥佔畢,卷楨積多紛亂,率月十日乃一整比。彈琴無時,於一操弄意愜當,則晝夜彈五七十過,積十日猶不易,故他曲多遺忘。得譜記省,又復如前。或誤折爪甲,挑摘取聲,如隔氈絮,大閉不聊,因強自禁為柔緩,從來狷急得以少差。圖畫對面稍熟,似覺厭足,則別展掛,行步徒倚玩之,忽漫經目,更有新意。家所藏甚鮮少,由此常若多畫。雖不工書,獨愛寫孫真人《道林》《養性》等篇,百字或二三百字,亦或為人取去。異時道人教胎息、止觀等法,其說與吾書出入,又頗有口訣,欣然好之。奉行日少,功不及驗,輒懶罷。亦曾問高僧問祖師西來意,粗窺戶牖,又不肯入,今遂忘去。庭下松檜梅竹,闌中諸藥草,皆手自植,見其長大敷鮮,眷然顧之,如撫孩幼。親舊來訪,隨事笑語,家有酒肉,必留連飲食。氣候和適,步行或與轎出門,惟意所詣,人置酒招之必往。又無所為,則炷香宴坐,目接手談,頹然休息。自非身疾痛常如此,凡此亦人生恬適事。

《學易堂記》構思巧妙,釆用“自書日記”的方式作這篇記文,在輕鬆閒適的筆調中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懷。在文中,劉跂詳寫其人其事,略寫學易堂其景其物,著眼於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以記吾居,亦記吾過”。換言之,這篇文章雖名為“學易堂”作記,實際是寫自己晚年的生活狀態,可以作一篇人物傳記來讀。這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顧自己坎坷的一生而發出的深沉的低訴。全文一反常規的寫作思路,以白描的手法濃筆潑墨鋪敘自己雞鳴晨起、鼓漱吐納、誦讀佛經、聞鼓赴食、讀書彈琴、作畫工書、種植藥草、待人接物等諸多瑣事。這一切都寫的自然而然,不見刻意生硬之感,卻又顯出深層的技巧,筆到隨意,耐人尋味。

總之,劉跂的散文呈現“簡勁有法”的藝術特點,一方面體現在文章謀篇佈局、暗合法度方面:另一方面則與其追求語言的簡潔明暢有關。

陳國樑:一堂圖籍自陶冶,三徑蕭蘭俱歲華—學易先生劉跂生平及著作考析

三、學識淵博,多才多藝

宋代的文人,大多是“讀書破萬卷”的學問家。劉跂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他不僅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易學家,還是著名的金石學家,他還擅長古琴藝術、書法藝術。引劉跂自己的詩為證:“一堂圖籍自陶冶,三徑蕭蘭俱歲華。定非平恩許侯宅,會是仲長公理家。端居雅不煩屏當,佳設頗嘗成咄嗟。唯我身閒數來往,微弦一汎即生涯。”(《題半隱堂》)

劉跂作為一位著名的金石學家,他對篆刻、書法等頗有研究。他和歐陽修、趙明誠、洪适被稱為宋代“四大金石學家”。劉跂在考辨泰山秦篆石刻、弘揚泰山文化等方面作出突出的貢獻。劉跂是歷史上最早對《泰山刻石》進行實地考察的第一人。他曾在大觀二年春與政和三年秋兩次親登泰山絕頂:首訪秦篆時,劉跂“刮摹垢蝕,試令摹以紙墨,漸若可辨”,但終不能令他滿意;1113年,他重上泰山,“親以氈椎從事,校之他本,始為完善”。劉跂兩次親登泰山,訪秦篆刻石的詳細考察活動,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刻石四面都有刻字的事實。在劉跂《泰山秦篆譜》問世之前,人們多信奉宋、歐陽二公對泰山刻石的考證觀點,認為秦始皇刻辭皆已亡,存者僅二世殘文。摹拓泰山刻石的大多數人,也只拓刻石南邊稍平整的一面,而忽視了其他三面隱約有字痕的情況。《泰山秦篆譜序》記載:“蓋四面周圍悉有刻字,總二十二行。字從西南起,以北、東、南為次。……其十二行是始皇辭,其十行是二世辭,以史記證之,文意皆具,計其闕處,字數適同。”劉跂的這一重大發現,糾正了宋庠、 歐陽修二人的錯誤觀點,具有啟迪當時金石學研究者的重要功用。劉跂在實地考察泰山刻石並有重大發現的基礎上,著錄具有考訂泰山秦刻石性質的《泰山秦篆譜》一書,惜原本今已失傳。

劉跂和趙明誠、李清照夫妻是金石學上的好友、文友。趙明誠(1081—1129年),字德甫,他的父親趙挺之做過宋徽宗崇寧年間的宰相。趙明誠一生致力於金石學的研究,與其妻婉約派大詞人李清照以20年之力蒐集商周青銅器及漢唐石刻拓本,曾仿歐陽修《集古錄》體例,編成《金石錄》30卷。劉跂也對金石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可以說,共同的愛好是兩人成為好友的重要原因。劉跂還為趙明誠所著《金石錄》《古器物銘碑》兩書撰寫序言。此外,在《學易集》裡,還儲存下來劉跂贈與趙明誠的一首詩《題古器物銘贈德甫兼簡諸友》:

往者李龍眠,監河國城岸。

家多古時器,羅列供客玩。

爵觚屢飲我,鼎鬲貯餚膳。

到今李侯書,一展如對面。

邇來三十載,復向趙卿見。

收藏又何富,摹寫粲黃卷。

沈酣夏商周,餘嗜到兩漢。

銘識文字祖,曾玄成籀篆。

頗通蒼雅學,不畏魚魯眩。

遂將傳琬琰,索我序且贊。

我衰心力薄,遊不出里閈。

孔懷忘年友,契闊異州縣。

深慚千里駕,請畢十日燕。

諸賢共留連,更賴三語掾。

在詩中,劉跂讚揚了趙明誠在金石學上所取得的成就,還暢敘了他們之間的文友交情。根據詩裡的記載,趙明誠不遠千里來探訪劉跂,並請他給所著新書《古器物銘碑》寫序言;劉跂見到金石學同道摯友趙明誠來訪,非常高興,願意連續十天舉辦宴會款待這位老朋友。至於趙明誠這次是否攜夫人李清照一同前來,詩裡沒有透露出訊息來。然而,劉跂見過中國文學史上這位絕世風華的李清照,應該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易安居士李清照不僅是一位大詞人,還是一位金石學家。

劉跂除《學易集》之外,還有《暇日記》一卷流傳於世。《暇日記》的內容主要載錄於明陶宗儀編纂的《說郛》卷四、《宋人百家短篇小說》《歷代日記叢鈔》等著作中。《宋人小說》選錄劉跂《暇日記》六條,分別是:地理類選“解凍水”、“不背三陽”兩條;醫卜星相類選“周髀”;鬼神類選“成都不打晚衙鼓”;養生類錄“劉道人說行氣”;物感類選“水晶照暗”條。

這裡略舉一二。劉跂在《暇日記》中說,北宋的史沆在斷獄時,曾取十幾種水晶來用。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他是因為看不清案牘上的字跡,用水晶來照著看。可見,北宋時已經開始用水晶提高視力。

《暇日記》記載,有友人問李誡建房要注意哪些事,李誡忠告:“堂屋前要不背三陽。今人作佇廊非也。”意思是客廳要注意採光,金石博物無所不能的大師李誡,認真地給友人提這樣接地氣的建議,友人認為大師“語錄”重要,還鄭重記下。

明代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多引用《暇日記》中的內容,以此作為《本草綱目》的補充資料。如李時珍在菜部第二十六卷記載:“兩耳凍瘡,生薑自然汁熬膏塗”。在果部第三十三卷“修治”條目下,李時珍又引劉跂《暇日記》,“雲:芡實一斗,以防風四兩煎湯浸過用,且經久不壞”。

《歷代日記叢鈔提要》對《暇日記》有這樣的評價:“《暇日記》在內容上主要記述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風俗習慣、風土民情、奇聞軼事和一些醫藥雜談。我們從中瞭解到北宋元祐年間滑州河水每個月的變化情況以及五行之序、浙江賊號人曰‘白日鬼’的由來、遼國賀正使耶律迪死在滑州後屍體被當地人處理的慘狀等。還可以瞭解到錢乙關於周髀通血脈、熊膽入藥的奇效和發與心、眉與肺、髯與腎的密切關係等中醫理論。本書對研究北宋社會的民俗風情及其中醫藥學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陳國樑:一堂圖籍自陶冶,三徑蕭蘭俱歲華—學易先生劉跂生平及著作考析

(作者簡介:陳國樑,山東省東平高階中學語文高階教師,泰安市教學能手;2009年11月,獲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實驗先進個人稱號;2010年12月,被聘為泰安市首批教育科研兼職研究員;2012年4月,獲泰安市首屆中小學“優秀讀書人物”稱號;2015年10月,被評為泰安市首批教科研學術帶頭人;2019年4月當選為東平縣作協副主席;2020年12月加入泰安市作家協會;校刊《螢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