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演義》第七回之公孫瓚大戰袁紹,幸得趙雲,引劉備揮淚而去

上文豬哥淺評到袁紹出爾反爾,與公孫瓚共同推倒聯盟的正義等;在這一節中,我將品一品袁紹與公孫瓚大戰,說一說趙雲,談一談劉備。

公孫瓚與袁紹之戰是必然的,因為他們偏離了正義,回到了十常侍、丁原及董卓等行列了。在物質、利益的世界中,這種兵刃相接的產生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見的情形。你少一點,我多一點;這就存在了不平衡。其中最難解決的事情是即使平衡了,一方也總想要得到另一方的利益。袁紹霸佔韓馥的冀州就是一個完美的解釋。最後,雙方只能透過一場大戰來解決。

《三國演義》第七回之公孫瓚大戰袁紹,幸得趙雲,引劉備揮淚而去

在這場大戰中,公孫瓚主動發起進攻,有一定的道理。拋開利益,我們能夠看到公孫瓚身上帶著的那種古人的氣質;這也是經常出現在封建社會中的手段——大戰之前首先要先高舉正義的大旗。公孫瓚在此戰中就這樣表現了,先有袁紹不講誠信,而後發兵;這也是古人追崇的先禮後兵。做事情要這樣,戰鬥也如此;一切要以禮或理為先,從道德出發,一旦道理講通則成為了同盟,當禮行不通則以兵來解決。在現實中,這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做事的導向,要分步地去做事:先講道理,而後再採取比較直接的方式。如果在此戰中袁紹履行與公孫瓚之約,那麼這一戰完全可以避免了,也不至於相互大傷元氣。可見,先禮,先透過講理,這樣的解決問題方法確實要優於直接的方式。以公平的角度來看,先禮很難做到完全公平,只能達到雙方滿意,或得到共同的認可;實際,這是雙方心理上的公平。而直接爭取的方式,有些極端,把任何事情都劃歸於簡單模式下的1=1。在追求這樣公平的過程中,雙方都要付出許多精力及物質等,也做了許多沒有意義的爭鬥。公孫瓚與袁紹的這一場戰鬥,最終演繹的就是1=1模式的公平。相比之下,豬哥非常傾向於前者,同時,也認為這是東西文化的一種差異。

經過了激烈的戰鬥,公孫瓚險些丟了性命。幸好,中途殺出了個趙雲,之後,劉關張三兄弟又火速前來相救,讓公孫瓚保住了性命。正因趙雲的出現,停息了這場大戰。此時,董卓登場;一個逃亡的人,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居然輕易地調和了袁紹與公孫瓚的爭鬥。如果曹操、或劉備調和了這個矛盾,那麼也無可厚非!可見,此時的公孫瓚已不是原來的公孫瓚了,已經徹徹底底地與董卓劃為等號了。

《三國演義》第七回之公孫瓚大戰袁紹,幸得趙雲,引劉備揮淚而去

且不說趙雲的英勇,如何在單槍救主前上演的這場單槍救人。他中途救公孫瓚,這是故事情節;之後,說道:“……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實則,趙雲中途殺出的是正義。而此話正是與劉備相談的,引劉備淚如雨下。一方面,劉備因太喜歡趙雲了,欣賞他的才能、正直。另一方面又與自己對比,把長久以來的壓抑與趙雲此刻的表現聯絡,不盡的感慨。他感慨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痛心沒有一個大鵬展翅的平臺。再則,他受趙雲那席話的影響,感覺自己越來越偏離了正義,沒有了當時桃園之時的勇氣、執著。因此,趙雲的出現,既宣揚了正義,又擊醒了睡夢中的劉備。劉備在此時我這一淚水,是真心的淚;同時,這也拉起了劉關張蜀漢的序幕。

《三國演義》第七回之公孫瓚大戰袁紹,幸得趙雲,引劉備揮淚而去

豬哥感悟:

劉關張三兄弟蜀漢之路走的確實曲折,之前不受重用,又遭許多嘲諷。他們有話說,又沒有說話的地方;有用武之地,又沒有正義旗的支援;有宏圖大志,又沒有立足之地、尺寸之柄……幸虧,正直的趙雲出現了,讓他看到了曙光。這是一種本有的堅持,現在成了一個質的飛躍。相比袁紹、公孫瓚,本來擁有著正義,如今卻發生了質的轉變。

在現實中,這樣的轉變會時刻發生:有時,我們會初心不變,一直前行;有時,我們會因境遇的變化而忽略了初心,沉迷於混沌之中;有時,我們拋棄了原有,為了那黑暗之光,走向了歧路。世界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我們也隨之不停地轉變;但東方的太陽始終不會從西方升起,昨日的朝陽永遠不會再現,但這些都始終存於我們的內心,只是我們在某一時刻變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欣賞世界的美麗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忘記那原本就屬於我們的根本、兄弟姊妹、父母……因為這些就是理想,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