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這些稱謂是不是官職

最近是一年一屆高考出成績的時候,那麼古代也有高考嗎?在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考試中的成績名次還是是官職?

一、狀元、榜眼、探花並不是官職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這些稱謂是不是官職

大家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殿試取中的前三甲進士的稱呼。可你知道這個稱呼的出處麼?它們都是怎麼來的呢?

在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全國高等人才考試中的前三名,考完之後,立即授職,進入翰林院。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這些稱謂是不是官職

科舉制度最早起始於隋朝,經唐朝不斷完善,在宋明兩朝得到發展,宋朝曾出現武科舉,結束於清朝後期,歷經一千三百餘年。

按照現如今的比較,人們習慣性的將高考第一名稱之為狀元,所以認為古代的狀元應該就等同於現在的高考第一名,也就是說某某省份的榜首。

至於到底安排什麼官,一個是看成績,二要看關係,三就是看運氣了。而且並不是考試通過了就一定可以當官,歷史上有很多人科舉中舉了,但是等了幾十年都沒當上官。

二、何為狀元、榜眼、探花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這些稱謂是不是官職

以進士及第第一人為狀元始於唐,第二人稱榜眼,始於北宋,第三人稱探花始於南宋,元、明、清科場上沿用之。

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明:“世稱進士廷試第一甲三人為狀元、榜眼、探花。按狀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試貢士於殿前,列其等第,其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一般提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都是從明、清兩代的科舉說起。明清的科舉分為甲、乙兩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舉行“鄉試”(即省試),中試者稱為舉人。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這些稱謂是不是官職

甲科是把全國的舉人集中到京城裡舉行“會試”,中試者在宮殿裡舉行“殿試”,此次中榜者稱為進士。根據成績高低,進士又分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科舉考試“殿試”的中榜者,一甲僅限三名,二甲、三甲則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狀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實際上是殿試的末等。

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三甲”,並不是指狀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試中榜進士當中的第三等的。所以在古代科舉中,狀元、榜眼、探花則是頭甲的第一、二、三名。

三、榜眼的由來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這些稱謂是不是官職

榜眼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在這裡就是人們所說的黃榜。榜眼始於北宋太宗年間。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

據《稱謂錄》記載:“榜眼名目,始於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兩名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為榜眼。後以第三為探花,遂專以第二為榜眼。”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這些稱謂是不是官職

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舊時科舉之制,給以廷試一甲第二名的稱謂。在民間俗稱可能更早,但是作為科舉術語廣泛使用是自宋朝開始。

從現存文獻看,明朝隆慶年間已有以榜眼作為著作的題名。只有到了明朝,榜眼、探花才成為朝廷承認的稱謂,開始成為官方定製。清朝沿襲明制,直到終止。

總之,狀元、榜眼、探花等,只是對古代國考的成績的排名,並不是官職,但是比較形象的表達了名次,如今在各個領域沿用。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