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二戰德國曆史#【歷史的集合號——德意志歷史一戰篇第30期】

1915年2月份的英國內閣,一位名叫溫斯頓·丘吉爾的中年男人在用力的咆哮:“如果因為沒有足夠數量的軍隊而在土耳其遭到慘敗,那我可不負責任!”

言外之意是什麼?

很簡單,那就是英國如果連土耳其都打不過的原因是因為軍隊數量不夠,那可別找我!跟我沒有任何關係……

那這一幕是在鬧哪出?上面說的戰爭又是哪一場?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英國打土耳其最終玩火自焚

1915年是一戰打響後的第二年,丘吉爾不想負責任的戰役正是剛剛開打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這場看似實力懸殊明顯的戰役最終以英法不敢置信的慘敗告一段落。

作為英法聯軍中的主力,英國從1915年2月到同年12月,始終無法戰勝“奧斯曼版本”的保家衛國,也飽嘗日不落帝國崛起以來最絕無僅有的敗仗,不但傷亡人數高達25萬還沒撈到任何便宜,只能灰溜溜地退出了戰場。

那這跟丘吉爾有什麼關係?他又為何會說出那種打輸了不能怪我的話?

要想弄懂這個問題必須得知道英國人為何想要暴揍土耳其!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首先:滿足及支援俄國

英國之所以要聯合法國找土耳其麻煩,源於東邊的俄國高加索地區遭到了土耳其人的入侵,為了能將全部力量用於針對德國,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不希望分兵,倒是請求英國人的海軍能在小亞細亞半島方向教土耳其做人。

對於英國來說俄國在東線對德軍的牽制可以緩解西線壓力,雖然他們打仗打得不咋地,可兩線作戰是德國不願看到的,這讓德國進退失據、壓力巨大,為此有必要滿足俄國人的願望。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同時為了給俄國援助更多的軍用物資,也必須打通由土耳其把守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林海峽)才能進入黑海,其中的達達尼爾海峽就是進入黑海的第一道關口。

大英帝國的海軍大臣丘吉爾正是積極主張打土耳其的“主”,如果戰局有利那就直接佔領伊斯坦布林,讓其退出戰爭消弱德國在南線的勢力。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其次:英國人對土耳其不屑一顧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經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在其強盛時兵強馬壯、戰鬥力爆表,兵鋒曾一度直抵維也納。

不過進入到20世紀以後的土耳其已經衰弱不堪,和東亞的大清堪稱是亞洲東西兩個“病夫”,不過大清的慫樣和土耳其是沒法比的,畢竟土耳其真的敢和英法聯軍叫板,而大清在面對洋人時不是皇帝逃跑,就是他姨(慈禧)帶著皇帝一起逃跑,完全沒有土耳其硬核。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但在“日不落帝國”的眼中除了自己是江湖大佬外,亞洲國家那就都是病夫,至少海軍大臣丘吉爾沒正眼看過這個國家。

所以丘吉爾最初只主張動用海軍就能讓對手在一個月內屈服,但是否動用陸軍一直困擾著英國朝廷,如果用陸軍,那應該派多少個師?朝廷對此一直爭論不休始終沒有統一方案。

丘吉爾為了讓海軍拔得頭籌不希望陸軍參與,他的出發點是希望能夠奇襲制勝,可海軍根本就做不到,一旦奇襲無法成功,那就必須上陸軍了。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因此丘吉爾在確認海軍少得可憐的登陸力量無法佔領海峽時,態度就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又開始嚷嚷著必須動用陸軍登陸,如果不派陸軍登陸作戰那打輸了可別找我,找我我也不負責,這讓很多朝臣目瞪口呆!

作為海軍大臣他的言辭不應該自相矛盾,這會對國家政策產生不利的影響,這真的是玩火自焚啊!如果一開始就海陸配合、制定周密計劃想必英國人會笑到最後。

也正因如此當海軍在2月19日開槍開炮時,陸軍居然連準備都沒有,最近的部隊還是在埃及港口等待命令的“澳新聯軍”,就因朝廷的朝令夕改導致這些官兵在港口無所事事。

不敢置信的慘敗,英國打土耳其玩火自焚,丘吉爾:打輸了不能怪我

可以說英國打土耳其根本就沒開一個好頭,主將無能累死三軍,丘吉爾對英軍戰敗要負責任。

當時的英國首相阿斯奎斯曾表示:

“丘吉爾的表現十分差勁,他在內閣裡吵吵鬧鬧,嘮叨不停,不夠沉著老練,不能心平氣和,總之他糟糕極了!”

最終英國人的自相矛盾給了土耳其人準備的機會,外加上登陸的英軍犯了很多不必要的錯誤,延誤了戰機導致慘敗,丘吉爾的能力也受到了質疑,連帶著在二戰初期他當首相時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對。

那你覺得英國這次玩火自焚的慘敗,丘吉爾要不要負責人呢?

德法互毆,法國炮臺一段標語讓德軍咬牙切齒,換你你也會恨之入骨

德國到底有多狠?英法俄聯手都打不過,逼迫歐洲各大佬想出一狠招

希臘:我出3個師打土耳其,英國大喜,俄國:你不許來這沒你事!

論心眼英國最多,一戰打土耳其懷不可告人秘密,德國險些三面受敵

坦能堡德國獲勝,一個抗命的人卻名留史冊,魯登道夫對其又愛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