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出生後都像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過不同的“塗鴉”便成為了形形色色的人群。為了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到正確的三觀教育,學習的課本中加入了很多古代的故事,讓那些積極向上、符合倫理道德觀念的思想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小時候的頭腦之中,這也是普及教育的初衷。

我們如今知道的很多成語典故、名人秩事都是從小時候的課本里得知:鑿壁偷光、蔡倫造紙、孔融讓梨等等,都是小學教科書裡的知識。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原來都成了壞人,顛覆了我們的認知。那麼這些“名人”後來都是怎樣的結局呢?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鑿壁偷光,專地盜土

“鑿壁偷光”是我們小時候非常熟悉的一則成語典故,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非常喜愛讀書的孩子,因為家庭貧困根本沒有錢讀書,但他又一心想要讀書,於是他以打工的名義來到一家珍藏書籍頗多的書香門第,他不要工錢,唯一的需求就是能夠借給他書看。這戶人家也是愛才之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這個愛讀書的孩子就是匡衡。

匡衡借到書後,白天做工晚上看書,只是家裡太窮,夜裡連燃油的燈錢都沒有,匡衡幾乎沒有讀書的時間讓他感到非常苦惱。後來看到鄰居家的牆壁透過來光亮,於是他偷偷地把牆壁挖了個洞,鄰家的燈光透了過來,他每天夜晚就著微弱的燈光讀書,長大後成為了著名的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顯然匡衡成為了勵志讀書的正面典型。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匡衡如此喜愛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長大後的他對《詩經》這部名著產生了深厚而又獨道的見解,就連漢元帝對他都頗為欣賞,匡衡的仕途之路也是步步高昇,到了漢成帝時期匡衡已經成為朝中丞相,只是此時的匡衡已經不再是鑿壁偷光的匡衡,也不再是推崇經學的匡衡,他變為了國之“蠹蟲”。

常言道,官升脾氣漲,可匡衡漲的不僅僅是脾氣,同時他的貪念也隨之增長。匡衡官至丞相,還被漢元帝封為了樂安侯,賞賜他三十一萬畝的食邑,按理說足夠他人前顯貴了。然而,貪心不足蛇吞象,匡衡之後又非法貪汙了四萬多畝田地,後來事發,被人告他“專地盜土”而被漢成帝貶為庶人。又有誰能想到小時候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卻成為盜土的壞人呢?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蔡倫造紙,捲入宮鬥

說完西漢道東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東漢之前,紙張一直屬於貴族甚至是皇家專用,並且視紙張為奢侈品,別看秦始皇統一六國做出那麼大的功績,但他看的奏摺和史書都是竹簡所制。能夠讓紙張從貴族奢侈品向平民化發展,蔡倫從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蔡倫造紙也成為了婦孺皆知的名人軼事。

蔡倫的出身並不高,祖上幾代都是靠打鐵為生,作為鐵匠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出息,但機緣巧合的是桂陽郡太守到任之後設定鐵官,這就給蔡家帶來了生機,日子慢慢紅火起來,與官員也攀上了關係,蔡倫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可不是讀死書的人,他非常喜愛觀察周邊的事物,大到農耕生產,小到工匠技術,他都一一涉獵,成為了學識與能力兼備的實幹人才。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漢明帝時期,蔡倫入宮成為了宦官,以他的學識成為了竇皇后器重之人,而此時的漢明帝想立寵妃宋貴人之子為太子,立馬引起了竇皇后的不滿,在她與蔡倫的籌劃下宋貴人被害死,當漢明帝死後,竇皇后的兒子順理成章登基,竇皇后變成了竇太后,蔡倫也成為了竇太后的心腹之人。

只是宮闈變幻莫測,誰能想到當初被害死的宋貴人之子後來又成為了皇帝,蔡倫作為從犯肯定也逃脫不了干係,漢安帝親政之後開始清算舊賬,蔡倫這個因發明造紙術而官至龍亭侯的功臣被審訊查辦,蔡倫不甘受此恥辱,一杯毒酒瞭解了自己的性命。誰能想到一代造紙術發明者竟然捲入到了宮鬥之中,最後還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呢?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孔融讓梨,死於不孝

孔融讓梨是我們小時候人盡皆知的孝道故事。孔融小時候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是在吃梨的時候卻挑最小的吃,別人問他原因的時候他說:“小兒,法當取小者。”因此“孔融讓梨”成為了教育孩子們知道謙讓和孝順的經典故事,只是沒想到,孔融之死竟然是死於不孝。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與代言人,在經歷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定位後,孔家後人歷代都受到朝廷的重視,孔融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有了“孔融讓梨”之後,成年後的他也受到了世人關注,成為了“建安七子之一”,以他的才華,在東漢末年也是風雲人物,曾經被推舉為北海國的國相。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然而,孔融一生只憑藉著一腔正氣為漢室效力,面對三國群雄爭霸他一心傾向於漢朝,認為漢朝才是正主,對於曹操這樣野心勃勃之人頗為看不順眼,經常發表一些激烈的演說抨擊曹操,為此而得罪了曹操。以曹操的氣量當然容不下孔融這樣自持清高地吐槽大師,他終於抓到了孔融的把柄,一下子置之於死地。

孔融曾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意思是說:父子關係不過是情慾的產物,母子關係也是裝在瓦罐中的東西罷了,拿出來後二者之間就沒有了什麼聯絡。如此不孝的言論在當時就是殺頭之罪,於是曹操以此為由殺了孔融,並且是滿門抄斬,就連他的老婆孩子都未能倖免。

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都成了壞人,顛覆認知

小結

鑿壁偷光、蔡倫造紙、孔融讓梨這樣經典故事被世人銘記,到了現代,故事裡面的主角都是小時候課本里這些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只是讓人沒想到,他們原來都成了壞人,知道他們後來的結局之後才顛覆了我們的認知,讓人忍不住想起一段臺詞:只知道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故事的結局。

歷史上很多名人最初他們的初衷都是好的,發生了一些流傳於後世的故事,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也在影響著他們的性格,所以說“性相近,習相遠”,這些名人也不例外。

參考資料:《三字經》《後漢書》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