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戰國時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間都配劍?

估計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歡劍這種玩意兒,覺得非常霸氣,又非常酷炫。

劍屬於古代的一種短兵,被稱作是“百兵之君”,其實在古代最開始的時候,劍與刀都是非常短小的,並沒有如今我們看到的這麼長。

先秦時代,人們在沙場上作戰的時候,除了使用長兵器,也會隨身佩戴著刀劍。

槍與戈矛之類的長兵器,是遠距離作戰的,而刀劍則適用於近身作戰。

為了防止刀劍在行動的時候掉落,人們會將劍固定在手臂、腰間或者馬鞍子上,逐漸形成了一種“佩劍”的風俗,先秦時期,貴族們幾乎全部都會佩劍。

為什麼戰國時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間都配劍?

在《釋義》之中解釋,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

古代的建,就是用於非常時期防範作戰的兵器,古代用於近身戰刺殺與劈砍的兵器被稱作“直兵”,而劍,則脫胎於矛形刺兵與匕首。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最早的劍出現在西周時期,那時候的劍,就是用來近身作戰的。

作為非常注重意境的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劍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增加。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諸侯殺伐不斷,為了兼併與作戰,諸侯當時紛紛崇尚武力,而為了適應士兵作戰的需要,劍作為近身作戰的兵刃優勢明顯,成為了普遍佩戴的兵刃。

也就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大量的名劍,我國曆史上大多數的名劍都出現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很多的鑄劍大師,鑄劍的整體工藝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為什麼戰國時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間都配劍?

西周時期的劍,其實很短,通常也就三十公分的樣子,如今的越王勾踐劍就不長。

而到了春秋戰國,劍開始被拉長,通常都超過五十公分,到了後來,甚至出現了一米長的劍,而劍身也變窄,呈現出細長形狀,鋒刃更加銳利。

正所謂劍走輕靈,刀行厚重!中國劍,在這個時候大致上就定型了。

早期的劍,原本就是一種防身的兵器,可後來,隨著戰爭的結束,劍的實用功能銳減,而作為一種榮耀的象徵,成為了一種精神寄託與文化符號。

為什麼戰國時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間都配劍?

劍有雙刃,作為古代戰場上的兵器,鋒利的劍既可以進攻又能夠防禦,安全感十足。

劍的外形非常直觀簡單,有一種很瀟灑而且硬朗的感覺,除了武將,大量的文人墨客對於劍也是很喜歡的。

所以古代有句話叫做“自古文人多愛武,從來書劍是一家”。

就好像唐朝時期的大詩人李白,他斗酒詩百篇的同時,在劍術上的造詣也是很高的。

另外,劍後來不僅成了一種兵器,也是一種配飾,這種習慣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

東周時代根據地位的不同,佩劍的內涵也不同,君王與貴族佩劍,象徵著身份、權利還有威嚴感覺,而士族與布衣佩劍,則象徵著高尚的品格追求,以及儒雅的氣息。

為什麼戰國時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間都配劍?

在《老子》當中就說“貴族服文彩,帶利劍”,貴族佩劍那時候是非常普遍的,幾乎人手一把。

不僅用佩劍來彰顯當時諸侯征伐,崇尚武力的精神,而且用劍來表現威嚴儀態,而且作為配飾的劍往往都裝飾得極其華美,這是男子展現風度的做法。

那時候的君王,佩劍是不會離身的,就算是在睡覺的時候,佩劍也要放在身邊。

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佩劍,還是要看身份的不同。

《賈子》: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情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戰國後期的時候,幾乎所有成年貴族男子都要佩劍,而為了彰顯身份和地位,他們都會把自己的佩劍弄得花裡胡哨,極其精緻華美,早就不是什麼防身兵器了。

為什麼戰國時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間都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