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楊玄感兵變,李密給出上中下三策,他為什麼選擇下策?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歷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此事不僅直接導致了隋煬帝第二次東征高句麗的失敗,同時也極大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基,推動了隋末群雄割據的浪潮。不過,作為最終導致隋末天下變革的始作俑者,楊玄感自己卻遭遇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那麼楊玄感為什麼會失敗呢?這就得從他的心腹謀士李密給出的三條應對之策開始說起。

楊玄感兵變,李密給出上中下三策,他為什麼選擇下策?

楊玄感是隋朝開國元勳楊素之子。早年他就因父親的關係被朝廷授予柱國之職,與其父同列朝班。楊素去世後,楊玄感承襲了楚國公的爵位,成為隋朝一等一的貴族。

隋煬帝在位期間不僅搞了許多大型工程專案,而且還動用百萬大軍遠征高句麗。隋煬帝濫徵民力的結果就是隋朝國庫耗盡,百姓民怨沸騰,各地流賊四起。在經歷了第一次遠征高句麗慘敗後,隋煬帝很快又發起了第二次遠征行動,這就導致對朝廷不滿的人成倍增加。楊玄感是當時的頂級貴族,是與最高權力觸手可及的人物。看到隋煬帝逐漸失去人心,楊玄感心中不免竊喜,因為對他來說,取代隋煬帝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並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旦機會合適,其成功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楊玄感兵變,李密給出上中下三策,他為什麼選擇下策?

大業九年(613年)春,隋煬帝御駕親征第二次向高句麗進軍,楊玄感被任命在黎陽(今河南浚縣)督運糧草。當時隋朝國內已民變四起,而隋煬帝在遼東的戰事也並不太順利。楊玄感意識到自己辦大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便在黎陽發動了兵變。

楊玄感兵變後,很快就將他的好友兼心腹謀士李密招至帳下,他問李密接下來該如何行動,李密給出的三條應對之策:上策是攻佔薊縣(涿郡郡治),奪取臨渝(今河北撫寧縣東),控制住關內與遼東之間的咽喉要道。如此一來,隋煬帝帶往遼東的大軍無法返回關內,加之糧草不濟,腹背受敵,很快就會自行瓦解;中策是直取長安,據險扼守,以時間換取空間,待時機成熟再穩步進取;下策是攻打東都洛陽,號令天下,但如果一百天之內拿不下,天下之兵盡皆趕到則大事不妙。

李密說完三策之後,楊玄感斬釘截鐵地說道:“先生所謂下策實乃上策,如今百官眷屬皆在東都,只要將其拿下,足以顛覆國本。”

楊玄感兵變,李密給出上中下三策,他為什麼選擇下策?

楊玄感選擇了下策攻打洛陽,結果卻正如李密所擔心的那樣,叛軍長時間無法將東都拿下。結果隋將屈突通、衛文升等人從不同方向率軍趕至洛陽支援,與駐守洛陽的樊子蓋軍裡應外合。楊玄感很快就遭遇大敗,最終在一個叫葭蘆戍(今靈寶市西南)的地方自殺。那麼問題來了,當時李密給出了上中下三策,楊玄感為什麼會選擇下策呢?其實答案並不複雜。

李密的上策是攻佔薊縣,扼臨榆關,切斷隋煬帝遼東大軍的糧草和回關路線。這條計策看起來很靠譜,但有個關鍵點就是楊玄感叛軍得在隋煬帝軍隊行動前完成上述部署。一旦叛軍在這場時間賽跑中失敗,那就不是扼關拒守,而是變成了被官軍關門打狗。此外,即便叛軍能順利完成所有部署,那他們也將遭遇到隋煬帝遼東大軍的最猛烈進攻,關內的勤王軍隊也會迅速趕赴薊縣一帶對叛軍形成夾擊之勢。所以李密的上策其實也是一步險棋,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後世有不少人認為楊玄感只是個紈絝子弟,所以凡事都想用靠譜的方式解決,不敢選擇上策走險棋,這個理由其實完全不成立。造反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楊玄感既然敢踏出造反這條路,說他不敢走險棋實在是有點自相矛盾。

楊玄感兵變,李密給出上中下三策,他為什麼選擇下策?

李密的中策是迅速攻佔長安。這招和後來的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直取長安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區別在於李淵起兵的時候,天下已如一團亂麻,隋煬帝已徹底失去了駕馭天下的能力。而楊玄感兵變的時候,忠於隋煬帝的人還有很多。所以即便當時楊玄感選擇中策並能順利拿下長安,但之後也未必能守得住。

李密的下策已被楊玄感用血的教訓親自驗證過,因此這裡就無需過多贅述了。

事實上,楊玄感當時無論採取的是上策、中策,還是下策,都有很大機率會失敗。究其原因,並非李密的計策不管用,而是時機還夠不成熟。從楊玄感對洛陽久攻不下就可以看出叛軍的戰鬥力不過爾爾,而忠於隋煬帝的軍隊還有很強的戰鬥意志。所以即便楊玄感當時選擇了上策或中策,結果也未必會更好。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一場錯誤的兵變,楊玄感的結局從一開始就註定只能成為歷史的炮灰了。

參考文獻:《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