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一、朱元璋的破局和做局

所謂:誰做得局,誰就越懂其中玄機。朱元璋從手捧乞討碗,到坐擁大明江山,可謂是破局和做局的高手。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在朱元璋的這個“大明棋局”中,太子朱標佔據著不可代替的地位。甚至都可以認為,朱元璋的一切佈局和所作所為,都是圍繞著朱標鋪開和進行的。哪料一聲炸雷,朱標病逝,朱元璋傻眼了。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拖著老邁的身軀再次破局,這就是開啟“藍玉案”,對武貴功勳集團,進行毀滅性打擊。同時還必須再次做局,托起皇孫朱允炆(建文帝),放在了皇位上。可惜從事後看,朱元璋的這個局,最終被朱棣給破了,一個靖難之役,朱棣坐上了龍椅。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那麼,這到底是朱元璋錯了,還是朱棣比朱元璋更牛?這個問題也就成為了一大熱點話題,許多人都追根溯源,認為:朱元璋當初搞分封藩王,是開歷史倒車,是最大的敗筆,否則朱棣絕不會有機會。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都知道有句話叫: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劉邦當初搞分封制是緩衝,最終他滅掉了“外姓王”,卻留下了劉氏子孫封王就藩,結果鬧出了七王之亂。但可知若沒有這些就藩的劉姓諸王,在大臣們誅滅呂后時,若都被一網打盡呢?

不信看看漢文帝,當時他是代王,得知自己中彩被選為皇上後,嚇得心神不寧,生怕一旦離開老巢去登基會被殺掉。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於是他手下大臣宋昌,便開始替他分析如今的這個局:內有硃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總的意思就是說:如今一大波劉姓諸王都在外面就藩,因此京城內的大臣絕不會傷害你,他們只是在嫡子中二選一,搶奪擁主之功,所以走您大哥,當皇上去吧!

再看個反面例子,李淵建立大唐後雖也封王,卻沒有讓嫡子們就藩在外地,全扎堆在長安。結果李世民一個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一鍋端,李淵也不得不主動要求當太上皇。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看完這一正一反的兩個例子,再看朱元璋,他分封諸子就藩外地錯在哪兒了?朱標死後,之所以不敢讓兒子繼位,是怕兒子們誰也不服誰,因而互相打架搞亂大明天下。

把皇位傳給建文帝后,兒子們雖不高興,卻心裡面卻都好受多了,倘若此刻有人敢跳出來搞事,建文帝能有99種辦法,讓自己的那些叔叔們去互咬。

所以朱標死後,朱元璋就只殺以藍玉為首的功勳武貴,等於排除了“家人打架,外人摘桃”的可能。若朱元璋沒讓兒子們就藩,一旦建文帝登基後,有臣子搞事,都被一鍋端在京城內,大明的這個局,就不是破局與否的問題了,而是直接報廢。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二、朱元璋留下的四張底牌

因此,朱元璋搞分封,不是開歷史倒車,而是一種適合於當時環境的最佳選擇。在朱元璋構建的這個局內,建文帝幾乎處於不敗之地。並且對諸子謀反這事,朱元璋也有預案,給建文帝留下四張底牌。

只要建文帝按順序翻開,就算再來個朱棣也翻不起浪花來。可惜建文帝自作聰明,翻錯了順序,導致全給廢掉了……

朱元璋雖分封兒子們就藩,卻對他們進行了各種限制和制衡。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保證那四張底牌有效。比如諸王所在地的官員,必須由皇上任命,這就保證了這些官員吃得是朝廷的飯,自然要對皇上負責,不會輕易聽命於藩王。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同時諸位藩王各居一地,也保證了其互相間的制衡。比如朱棣就藩北京,寧王則就藩於大寧(內蒙古寧城縣)。看看這佈局,倘若朱棣搞事欲南下時,寧王是不是就能趁虛掏了朱棣老巢?

因此才說在朱元璋的這個局內,建文帝幾乎就立於不敗之地,他能有99種辦法,搞死膽幹不服氣的皇叔。

事實也差點印證了這條。靖難之役時朱棣為了破這個局,不得不丟下老巢,任由李景隆率十萬大軍圍攻北京,他也要去搞定寧王。最終借來了寧王的朵顏三衛,並許諾給寧王一大波好處。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不過他是破局去了,卻搞得連他老婆徐皇后,都不得不一身戎裝,組織起了“女兵敢死隊”保衛北京城,情況之兇險用千鈞一髮不為過。如今的問題是,為何寧王要選擇跟朱棣合作?關鍵點就在於建文帝,翻錯了那四張底牌的順序。

那是朱元璋還活著時,朱允炆已經確定了繼承人地位。有一次兩人聊天,說著說著就談到了朱棣等這些藩王身上了。朱允炆顯得很緊張,問朱元璋:若是這些叔叔們不服我,該怎麼辦?

朱元璋早就胸有成竹了,卻反問朱允炆:是啊,這可是個大問題,那麼你說說該怎麼辦?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允炆想了半天,說道:“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

朱元璋大喜,挑起大拇指道:“是也!無以易此矣。”

翻譯過來就是,第一,說服教育,懷柔感化他們。第二,若不行的話就警告一下了,削藩,讓他們挪窩離開老巢。第三,倘若還不見效,就徹底剝奪了他的一切待遇,廢了他。第四,倘若都這樣了,卻依舊不見棺材不掉淚,就只能消滅掉了。

朱元璋大喜:說得太對了,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案了。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三、建文帝自作聰明全部廢掉

顯然,這四張底牌,必須要依託強大的實力,而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一直都是以加強和鞏固建文帝為出發點的。故而,只要在這個局內,建文帝依照這四張底牌做,根本就不會出亂子。可建文帝在登基後,卻如何做的。

會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帥兵襲執之,詞連湘、代諸府。於是廢肅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於大同;囚齊王榑於京師。湘王柏自焚死。(出自《明史》)

建文帝無視第一張,以德感懷,以理服人的底牌,跳過第二張,警告底牌,幾乎同時翻開了後面兩張:廢掉和消滅。

建文帝是痛快了,卻等於完全廢掉了這四張底牌。於是乎幾位叔叔,入牢的入牢,囚禁的囚禁,自殺的自殺。朱棣眼見如此,不得不開啟裝瘋自保模式。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寧王就算再討厭朱棣,不想讓他當皇上,但為了活命也不得不選擇跟朱棣合作了。等於是建文帝,直接把寧王逼到了朱棣陣營,一下子就把朱元璋的這個局,給捅了個大窟窿。

倘若不信,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建文帝按順序翻開這四張底牌後,朱棣卻還造反,當他跑到寧王那裡後,還有可能跟寧王聊天喝茶,順便策反了朵顏三衛嗎?他就沒這時間——去了後不是當即被抓,就是被殺,靖難之役也就結束了。

同理,若建文帝真這麼做了,朱棣也絕不可能造反。 他一度裝瘋自保就證明了,當時的朱棣,最多屬於有賊心沒賊膽,根本沒有造反的準備。也就是說,他知道沒有造反的可能性。

朱元璋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所以說來說去,朱棣的靖難之役之所以能成功,責任絕大部分在建文帝身上,朱棣的確屬於被動造反。這一切都跟朱元璋,沒有一毛線關係,不是朱元璋做錯了啥,而是建文帝實在錯得太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