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逍遙津,張遼“八百破十萬”。

這個聽起來有如神話的故事被白紙黑字記載在各類史料。

張遼的800人雖然精銳,但畢竟不是奧特曼。如果他只是莽撞地去衝擊10萬大軍,如同“肉包子打狗”。

要完成“八百破十萬”的壯舉,除了勇氣和武略,更需要運籌之能。

關於“八百破十萬”的幾點誤區1、張遼以精騎欺負東吳步兵。

曹丕在若干年後追賞時,曾寫道:合肥之役,遼、典以八百步卒,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不排除張遼可能會有少許騎兵,但這主要是一場步兵戰!張遼並沒有兵種優勢!

2、東吳陸戰是“戰五渣”水平。

東吳長於水戰,陸戰確實不如曹劉。

但是,在此戰的1年前的皖城之戰中,呂蒙、甘寧曾在一頓飯的時間就攻破皖城。

而在數年後的夷陵之戰中,曾在漢中挫敗曹軍的劉備,在陸上對吳軍也一籌莫展。

對手不是“戰五渣”,張遼也沒有什麼兵種優勢,張遼要“八百破十萬”,要靠運籌之能!

曹公的安排215年,孫權率10萬大軍前來攻打合肥。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當時,曹操大軍遠在漢中,合肥只有張遼、樂進、李典的7000人。

護軍薛悌開啟曹操留下的盒子。

曹公的部署是: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勿得與戰。

廖廖數字,曹操已經確立了此戰的指導思想。

1、明確指揮關係。

當時的曹軍,眾將往往各統一部,互不統屬。

當曹操不能親臨時,一般會安排護軍、督軍協調各軍。

曹操的部署,明確了指揮關係。

首先,護軍不要發言!

護軍薛悌受命協調各軍,但在張遼、樂進、李典面前,他顯然只能算“外行”。

所謂護軍勿得與戰,就是告訴薛悌:別把自己當大領導,打仗的事情,你閉嘴。

其次,張遼、李典、樂進的指揮關係。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三將各統一部,顯然不利於統一作戰。但張遼、樂進、李典三人資歷、名望相近,直接指定任何一人擔任主將都難以服眾。

所以,曹操的部署是:守城的事情,樂進統一指揮;出戰的事情,張遼、李典負責安排。

寥寥數語,指揮關係明確了下來。曹操御將之能,可見一斑!

2、積極防守的作戰思想。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守城方通常採取的方法嬰城而守,死守待援。

不過,此時,曹操大軍遠在漢中,遠水難解近渴。守合肥,你們不能指望外援!

如果放任孫權輕輕鬆鬆地環而攻之,那麼,合肥必然失守!

只有採取積極的防禦策略,不失時機的出城反擊,打亂敵軍部署,挫敗敵軍士氣,才可能成功挫敵!

張遼的具體部署曹公能作的,也就只有這些了。

具體什麼時候出擊、帶多少人出擊,臨陣如何指揮,就看張遼們的了!

在看到曹操的安排後,“諸將皆疑”,不得要領。

張遼領會了曹操的意圖,並提出了自己的具體部署。

1、執行曹操思想。

張遼向諸將解答了曹操的意思。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曹操遠在千里之外的漢中,等到他過來救,我們早就被破了!

所以,請不要疑慮,一起執行曹操的意見!

2、出擊時間。

“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

趁孫權大軍尚未會合,立刻出擊,挫敵銳氣,安我軍心。

與張遼有仇的李典率先表態:好!

隨即,張遼從軍中募得勇士800人,喝酒吃肉,飽餐一頓,準備次日的出擊!

襲擊“紅利”次晨,張遼披甲持戟,身先士卒,率軍出擊。

張遼居然敢出來打,實在出乎了吳軍預料。

吳軍前沿各部準備不足,陣列未成,遭到這樣的打擊,當然會有或長或短的混亂期!

混亂期有多長,取決於兩點:攻方的衝擊力、守方的素質。

吳軍前沿部隊的素質並不差!

徐盛、宋謙,都是從孫策時開始征戰的,多有戰功。

陳武所率的廬江軍,更是當時江東少有的精銳。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不過,張遼的衝擊力,是碾壓級的!

徐盛、宋謙受傷,陳武戰死,吳軍潰敗。

除此之外,吳軍另有一未知大將也被殺。(《三國志》說張遼斬兩大將,說明除陳武外,另有一大將被殺。)

不過,吳軍的素質倒也不是太差。

此時,潘璋趕來。他親自斬殺了徐盛軍中後退的兩名士兵,整頓隊伍,重新殺回了戰場!

吳軍從初期混亂中漸漸走了出來,張遼的襲擊“紅利”看起來快用完了!

冷靜的“囂張”如果張遼只是匹夫之勇,那麼,這800人現在差不多也該掉頭了。(當然,也可以一頭扎進吳軍的人海中,有去無回)

如果是這樣,此次出擊也就最多隻能起到騷擾的作用,難以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畢竟:靠這800人,能實際斬殺多少敵人呢?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張遼不是匹夫之勇!

張遼把目標瞄準了吳軍的要害:孫權!

張遼在突破前軍後,直接衝入營壘,直撲孫權!

孫權大驚,只好走到高處,令軍隊立長戟自守!

孫權就在眼前,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呀!

可是,張遼的頭腦很冷靜。

張遼軍能一路殺到這裡,不完全是因為自己牛逼,還在於吳軍的混亂。

此時,孫權護衛部隊立長戟列陣,雖然慌張,但畢竟已經嚴陣以待。

而且,孫權的護衛中,至少包括了一千餘“車下虎士”,數量比張遼多,戰鬥力也非常強悍。

嚴陣以待的對手,不可能“一衝而散”,張遼要與之作戰,只能是一刀一槍的陣戰。

而此時,剛剛被衝散的吳軍正浩浩蕩蕩圍了過來!

張遼頭腦冷靜,沒有再繼續衝擊,而是選擇了另外一種挫敵銳氣的方法。

張遼揮舞長戟,在陣前大呼:孫權,出來單挑!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孫權又不傻,當然不會出來!就算他想出來,身邊的護衛也會拉著呀!

吳軍士氣沮喪!

突圍:理智的“豪氣”該掉頭了!

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披靡,無敢當者。——《三國志。張遼傳》

這不僅僅是一次壯烈、豪氣的突圍,張遼在此處的指揮更顯良將之風。

我們從《三國志》中的廖廖數語,來看張遼的指揮。

1、左右麾圍,直前急出,圍開。

張遼令軍隊向左右兩翼運動,做出要從側翼繞過的假像。

吳軍見狀,當然要把隊伍拉開,分別向兩翼堵截。

吳軍雖然重新回到戰場,但畢竟是急忙趕來“救主”的,指揮系統仍然未整,運動中,自然難免混亂,很難萬全。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趁此機會,張遼親率身邊數十精銳,直接從中央選擇薄弱處突圍!

正常情況下,吳軍中央再是薄弱,張遼數十人也是不夠給人家塞牙縫的。

可是,吳軍在混亂之中遭遇急擊,有誰敢去堵張遼的路?

如此,張遼和身邊數十人突圍!

2、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張遼在突圍後,又翻身殺回重圍。

即使在嚴陣以待的情況下,陣後也是薄弱點,是容易引發混亂的地方。

何況,在張遼的連續引導、衝擊下,陣型已經混亂呢?

張遼自陣後殺入,會合軍隊。

隨後,大軍一起突圍!

吳軍先是在張遼的“左右麾圍”中,陣型被拉薄,又在張遼連續的進進出出中陷入混亂,何以抵擋士氣正旺的八百勇士?

如此,張遼軍殺出重圍。

吳軍披靡,不敢上前,張遼安身回城!

後記此戰後,吳軍士氣大挫。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吳軍隨後圍合肥十餘日,終難克城,被迫退軍。

退軍過程中,孫權再次出了一次洋相。

張遼的追擊,險些生擒孫權,再次“威震逍遙津”。

不過,張遼的追擊作戰,史書沒有記載其規模。

以常理而言,當時孫權主力已經撤退,僅僅只有孫權、甘寧、呂蒙、周泰等部分軍隊,曹軍沒有後顧之憂,應當不會只帶800人出來!

所以,張遼追擊作戰中的威震逍遙津,應該不能算入“八百破十萬”。

此戰,張遼展現了史詩級的良將之能。

精準、果斷的出擊時間:孫權雖號十萬大軍。但張遼此次出擊打的,只有吳軍的前軍。吳軍中軍中賀齊是在孫權被圍時才抵達戰場。而吳軍中的呂蒙、甘寧、淩統、周泰等人則還沒來得及參戰!

對戰局的冷靜把控:他先是襲擊亂敵,後又在勝勢中頭腦冷靜,及時調整、掉頭,最後在突圍時來去自如。

什麼時候打,在哪裡打,怎麼打,都是張遼說了算!

他自始至終都牢牢把握了戰局走向!

智勇足備,說的就是張遼這樣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