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朝與蒙古貴族有過聯姻但雙方皇室卻並無聯姻

洪武三年(1370年),王保保包圍蘭州,朱元璋派徐達為徵虜大將軍,西征王保保。此一役,王保保慘敗,率殘部逃往漠北哈拉和林。其妹觀音奴在元軍潰敗中被明軍活捉。

次年,朱元璋為了懷柔王保保,便讓秦王朱樉娶了王保保的妹妹。這次通婚是明朝皇室與蒙元貴族的第一次通婚。

不過,這次聯姻的效果並不好。王保保鐵了心的與明朝為敵,不受聯姻誘惑。

至於其妹,嫁給朱樉後也不幸福。朱樉性格荒淫暴虐,行事逾矩,喜歡次妃鄧氏(鄧愈的女兒)。對正妃王氏非常苛刻。朱元璋曾為此時多次斥責朱樉,並賜死鄧氏。但王氏的境遇並無改觀,仍然被朱樉幽禁。

朱樉死後,王氏被迫殉葬。

除了朱樉,老四燕王朱棣的惠妃,也是蒙古貴族出身。

明朝與蒙古貴族有過聯姻但雙方皇室卻並無聯姻

朱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北元宰相吳允誠(朱元璋賜的漢名,本名叫把都帖木兒)宣佈易幟,嚮明朝投降。同一年,朱棣便娶了吳允誠的女兒。朱棣繼位後,吳氏被封為惠妃。

據清朝的一些史書說,朱棣的四兒子朱高燨就是吳氏所生。如果據說是真實的,那麼朱棣這個早年夭折的孩子,應該就是第一個具有明朝皇族和蒙元貴族血統的皇子。

另外,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也娶了吳允誠的孫女(輩分岔了)。朱瞻基登基後,吳允誠孫女的封號也是惠妃(這位小吳惠妃與王保保的妹妹一樣,最後也殉葬了)。《明故恭順伯吳公神道碑》對此有記載:“女三人,長適右軍都督柴別裡革,次適都指揮楊完者禿,其三為太宗皇帝妃。”“孫女一, 為宣宗皇帝妃。”

綜上,

明朝和蒙元貴族是有聯姻的。

明朝皇族只是沒與“蒙元皇族”聯姻。

為什麼沒有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和蒙元皇室,相互都不願意妥協。

明朝剛建立之初,朱元璋很想與元朝皇室達成共識,即只要元順帝父子若能“審識天命,銜壁來降”,他就將“待以殊禮,作客吾家。以二王三恪的國賓之禮,優待元朝皇室。(相當於曹丕給漢獻帝的待遇)然而,元順帝跑了,不搭理朱元璋。任憑朱元璋如何釋放善意,都不迴應。

後來,元順帝駕崩,其子繼位,是為元昭宗,繼續與明朝為敵。

明朝與蒙古貴族有過聯姻但雙方皇室卻並無聯姻

愛猷識理答臘

雖然元昭宗多次被明軍打得大敗,數次被迫“搬家”避難。但他態度堅決,死活不願與明朝媾和。

見此情形,明朝便改變了國策。改成了對蒙古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

本來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活捉元主,畢其功於一役,對草原進行羈縻統治,就像唐朝對付東西突厥那樣,以低成本,儘快解決北面問題。現在搞不成了,只能像漢武帝打匈奴一樣,往死裡打,徹底打垮蒙古。而要實現這個目的,蒙元皇室自然就是被打擊的物件,沒有拉攏的必要。因為蒙元皇室是蒙古人的主心骨。只有把皇室徹底剷除了,事情才好辦。而像王保保、吳允誠等元廷實力派,則自然是明朝為務必要拉攏的物件。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以祖訓形式下旨強調:“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這也就是明朝圈定“不徵之國”的由來。

到了朱棣在位時,他也以聖旨形式說: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現在常見的“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就是朱棣聖旨的簡化版。

明朝與蒙古貴族有過聯姻但雙方皇室卻並無聯姻

朱棣北伐示意圖

太祖和成祖皇帝都定下基調了,後世子孫能怎麼辦?只能是照辦了。

拉攏蒙古實力派內附,可以。與蒙古汗室媾和?堅決不行。這是違背大明祖訓的投降行為。哪個皇帝敢這麼幹,等於是找罵。

縱觀歷史,明朝對蒙古皇室的政策,基本就只有簡單粗暴的兩項:狠狠地打!(洪武、永樂時期)不接觸,不理會。(景泰之後)

至於蒙元皇室方面,也是如此。不妥協。

投降是不可能的。平等合作倒是可以,比如明朝中後期的“俺答封貢”就是典型的蒙古與明朝合作案例。這也是明朝少有的以非軍事手段解決與外族敵對關係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