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因為中國古代皇權的至高無上性,所以在中央集權的帝國時代,皇位從來不乏覬覦者。而很多時候,為了使皇權平穩過渡,或者是有其它目的性的過渡,往往會選擇一個特殊的方式,那就是

秘不發喪

秘不發喪有幾大優勢,首先,可以假傳聖旨剷除異己;然後,可以贏得安排令權力過度周全的時間;還有,皇權過渡乃是一次權力洗牌,影響極大,秘不發喪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維持穩定,特別是在戰時。

那我們就來簡單列舉一下比較著名的幾位,中國古代被“秘不發喪”的皇帝吧!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始皇帝嬴政

1、秦始皇嬴政

最著名的當然是始皇帝嬴政,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農曆七月二日,嬴政在第五次出巡過程中病重不治,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境內),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沙丘之謀(不是沙丘宮變,沙丘宮變也是發生在沙丘,不過是戰國後期趙國的故事)發生的地方。

據史記表述,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二人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釋出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並以始皇帝的名義假傳聖旨,以不孝不忠之名目,賜死了遠在九原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扶蘇自盡,蒙恬與蒙毅後來皆被秦二世所殺。

之後,李斯和趙高仍然掩飾秦始皇病逝的事實,繼續假裝出巡,一直到了九原,然後才沿著秦直道回京,途中以鹹魚來掩蓋始皇帝遺體腐爛的臭味。一路上照常送餐,宦官照常入車輦內假裝伺候,百官照常上奏,一切由宦官代為處理,一直到九月,一行才回到咸陽,秦二世即位,秦始皇才得到了安葬,從此趙高掌權,大亂伊始。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高祖劉邦

2、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195年在討伐英布時,身中流失,加上年已花甲,身老體衰,於當年四月二十五日,崩於長樂宮中。由於劉邦諸子皆年幼,劉盈不過十五歲,所以呂后獨攬大權。恰逢漢初,天下大定不久,有許多大將領兵在外,對朝廷和幼主威脅頗大,於是呂后就秘不發喪。

然後與親信審食其商量,想要仿造趙高李斯假傳聖旨,誅殺樊噲、灌嬰、周勃等諸將,審食其以為不妥,怕事情外洩,諸將得知後領兵打回長安,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如此四日,呂后終於沒有敢冒這個風險,於是昭告天下,為劉邦發喪,而後惠帝劉盈即位,呂后獨攬大權。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荒淫皇帝劉宏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劉宏廣納天下秀女

3、漢靈帝劉宏

公元189年,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荒淫皇帝漢靈帝病重,大權旁落於何皇后和其弟大將軍何進手中。而漢靈帝此時並不想立太子也就是與何皇后的嫡長子劉辯為繼,而想要立與王美人所生的庶子劉協為後。於是召集他特別信任的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將心事託付給了蹇碩。

隨後,公元189年四月十一日(5月13日)漢靈帝崩,蹇碩秘不發喪,準備誅殺大將軍何進,然後立劉協為帝。後因司馬潘隱洩密,蹇碩計謀不成,太子劉辯順利繼位,劉宏葬於文陵。而後蹇碩欲再謀殺何進,洩密後被何進所殺。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孝文帝行軍大帳

4、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元宏(拓跋宏),中國歷史上名聲極大的一位皇帝,也算是北魏最為著名的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三月,北魏大軍與南齊陳顯達交戰不利,孝文帝帶病南征,後聽聞平生最愛的女人馮潤極為荒淫之事,病情加重,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惡化,被迫北還,行至谷塘原,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於谷塘原之行宮。

隨侍的彭城王元勰與任城王元澄秘密商議,恐孝文帝逝世的訊息外露,南齊陳顯達返兵追逼,故秘不發喪。行抵宛城(今南陽)的時候才派遣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徵太子元恪前來,將孝文帝逝世的訊息公諸於眾。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朱溫遇刺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朱溫與兒媳的故事

5、後梁太祖朱溫

朱溫,臭名遠揚、狡詐無雙,卻又極為愛民、軍政兩全的五代第一帝。乾化二年(912年),縱情聲色,荒淫無度,經常召諸子之妻入宮陪侍的晚年朱溫病情加重,養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有美色,尤其受到朱溫的寵愛,而且朱溫覺得幾位親子都擔不起大任,更不是北方猛虎李存勖的對手,唯有朱友文尚有些才能,於是打算立朱友文為繼承人。

朱溫親子朱友珪得知之後,秘密地到左龍虎軍,與統軍韓勍密謀,當晚便統帥五百將士殺入皇宮,弒殺了朱溫。將朱溫遺體用蚊帳被褥包裹起來放在寢室裡,秘不發喪達四天之久。

期間,朱友珪然後拿出府庫錢財,大賞群臣和各軍,收買人心。同時派丁昭浦假傳詔書到東都洛陽,殺死了最大競爭對手朱友文。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一代天驕

6、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原則上應該不算是中國皇帝,但是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既然將其諡號為帝,並以太祖作為其廟號,所以就勉強算是中國皇帝吧!

1226年,成吉思汗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在六盤山圍獵受傷,高燒不下。各種方法皆醫治無效,最終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

死後,蒙古人秘不發喪,以免西夏撕毀之前約定投降的條約,直到西夏投降,蒙古人將西夏党項族皇室屠殺殆盡,才奉成吉思汗遺體發喪北還。

古代皇權更迭時常用的一招“秘不發喪”

一代雄主朱棣

7、明成祖朱棣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萬世雄主朱棣死於第五次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由於當時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和太子朱高熾有奪嫡之爭。雖然文臣基本都支援太子即位,但是靖難武將支援漢王朱高煦者居多,而這些武將多有兵權,一旦叛亂奪位,影響不小。

於是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決定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朱棣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於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死訊,伴隨著死訊的還有楊榮擬定的即位遺詔,於是政權得到了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