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換批人侵蝕明朝罷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脖子上長了一個碩大的腫瘤,但這個腫瘤長的地方實在是太致命了。治,很可能會死,而不治同樣是慢性自殺。結果這個人選擇了搏一搏,但結局不是“單車變摩托”,而是整個人躺進了棺材。

但即使這樣,你能說這個人的選擇就是錯了麼?這個人,是崇禎,而這顆腫瘤,就是魏忠賢,或者說是他所代表的閹黨勢力。

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換批人侵蝕明朝罷了

有一個故事流傳甚廣,說在李自成還沒有攻入北京之前,崇禎皇帝就已經因為臣下的陽奉陰違而感到無比憤懣,這時候一個太監突然哭著說:“如果魏公公在,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情況”。

聽到這話,崇禎帝感慨良久,之後下令厚葬魏忠賢。

不知為什麼,這個故事後來竟然成了許多人力挺“魏忠賢救國論”的重要證據,先不說這種沒有歷史文獻支撐的傳聞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就說一點,如果魏忠賢在,大臣們就真的會乖乖聽魏忠賢的話了麼?

看起來好像是這個樣子,九千歲,多麼霸氣的稱呼,權傾朝野的魏忠賢似乎是一個比崇禎帝更令群臣懼怕的人物,但懼怕並不代表著百分百的臣服。

說句最誅心的話,如果將一個太監捧上九千歲的高位,就可以獲得遠比九五之尊更加尊崇的地位,跟言出法隨的威嚴,那麼中國幾千年的帝制建設基本上就算是建到狗肚子裡了。

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換批人侵蝕明朝罷了

在許多人看來,魏忠賢身著蟒袍,朱紫加身,有著無與倫比的氣派和權勢,但是他的權勢並不僅僅來源於皇帝,更來源其身後的支持者們,這些支持者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閹黨”!

他們之所以選擇魏忠賢,不是因為這位九千歲真的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只是因為他與天啟皇帝相近,可以幫助他們抵擋東林黨愈發咄咄逼人的反攻倒算。

從這種敘述中,大家是不是以為我在講述一個被迫害被壓迫的群體?但事實上,明朝末年黨爭的酷烈程度,已經容不下所謂的善惡對錯,無論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勝者都會對失敗者趕盡殺絕。

也正因此,在魏忠賢利用東林黨對他的彈劾案展開反擊之後,後世人們心中那個“腳底流膿,腦袋生瘡”的閹黨才開始真正出現。

到了此時,閹黨中既有曾經的失勢官員,也有雄心勃勃的武人,更有與魏忠賢一樣捨得一身剮也要榮華富貴一時的野心家。他們之所以要甘心充當魏忠賢的走狗,自然不會是因為這位大字不識一個的魏公公自身的人格魅力。升官發財、出人頭地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

這些人,你讓他們抄家滅門可以,讓他們攀咬良善可以,但讓他們毀家紓難、誓死報國?還是洗洗睡吧。

因此,一旦真的等到國家處於危亡邊緣,你又怎麼指望這些投機者、野心家們會聽從魏忠賢的調遣,為大明朝的存亡鞠躬盡瘁?

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換批人侵蝕明朝罷了

將一個朝代的毀滅,歸罪為某一個人的任性妄為,是極為錯誤的。任何一個朝代皆是如此,而具體到了明朝,整個國家的覆滅有許多原因,有些原因甚至是明朝所獨有的,比如小冰河期的到來,超前的貨幣制度帶來的通貨膨脹,等等等等。

但一些因素雖然是老生常談,卻並不偏頗,比如朝廷的腐敗和官吏的墮落。而客觀來講,明末吏治的崩潰程序中,閹黨是其中重要的推進劑。

有時候,我們的想象力總是不夠豐富;有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比爛的世界”。

如果崇禎帝真的沒有在繼位後迅速拔除魏忠賢以及他背後的閹黨勢力,他所面對的可能會是一個遠比如今更加昏暗和齷齪的朝堂。

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換批人侵蝕明朝罷了

也許到得那時,恐怕不會有寧遠大捷,不會有李自成的奔逃,甚至可能因為無法籌措軍費,無法組織軍隊,不會有孤注一擲卻最終失利的錦州之戰。

如果歷史真的那麼發生,可能在幾百年後,有人會在網上提問“如果崇禎帝一登基就殺了魏忠賢,明朝會不會那麼快滅亡”,而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不會有今天這麼多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