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明世宗朱厚熜,大明第十一位接班人,在位時間長達45年,以權謀,怠政,戀道而聞名於後世。張璁,字秉用,號羅峰,後由明世宗賜名孚敬,字茂恭。嘉靖朝著名大臣。

朝史暮想一直都推崇一個理念: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部自己的歷史。那麼我們來看看朝史暮想眼中的張璁。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朱厚熜 劇照

大禮議之爭,實為文官集團的奪權之策

我們知道,明武宗朱厚照時期,與文官集團始終保持著距離。朱厚照追求天性解放,對儒家那套治國理念非常不感冒。他重用宦官勢力打壓文官集團;培養嫡系將領掌控軍隊武裝,這使得文官集團對其恨得咬牙切齒但又無可奈何。好不容易朱厚照死了,文官集團終於獲得了短暫的主導權。

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在舊帝剛崩,新帝未立之時,幾乎清算了朱厚照原先的所有政治團體和勢力,掌握了大明江山最高的權力。甚至連朱厚熜被立為新帝,也是文官集團的選擇。這樣大好的局面,是歷代所有文官大臣夢寐以求的。所在,在朱厚熜登基之後,文官集團決定發動一次震懾性地進攻,意在威懾新帝,鞏固文官集團的自身話語權,即——大禮議之爭。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楊廷和 像

所謂的大禮議其實不復雜。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意思很明確,我們選你當皇帝,你就得聽話。現在我們覺得你應該認你的叔叔明孝宗朱佑樘為父親,因為你接的是你堂兄朱厚照的班。

朱厚熜一聽就火了:老子是名正言順按照“兄終弟及”的祖宗成法繼位的,自己有爹,憑什麼要認朱佑樘為親爹?!一旦認了,從律法上來講,以後自己親爹親媽就不算自己的爹媽了,相關宗室待遇職稱都要一落千丈,有這麼欺負人的嗎?

雙方互不妥協,爭論不休。其實雙方都是明白人。這件事情,道理其實不在文官集團這,但是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就要在試探朱厚熜的態度。朱厚熜要是低個頭,妥協了,就等於明確表示今後的朝局是以文官集團為主要導向的。朱厚熜也知道,自己剛上臺,要是在這件事情上的屈服,今後的日子還不被這群文官大臣騎到脖子上拉屎。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朱厚熜 像

一切的政治鬥爭都是表面的,只有權力鬥爭才是真的。

16歲登基的朱厚熜明白,自己初來乍到,根基尚淺,鬥爭經驗不足,在辯才和政治手腕上都顯得太嫩,只能找外援了。這時候,張璁走上了歷史舞臺。

小人物往水裡扔的石頭,一樣能排山倒海

張璁其實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老爺子考了八次,第八次才中第,二甲進士。雖然是進士,但是千萬別覺得張璁考試成績很好。事實上,張璁的考試成績為二甲第七十餘名。而張璁此時的年紀已經47歲了。

按照明代的傳統,這個成績,是無緣機要部門的,更別說進入翰林院了。而明代想要入閣,幾乎都是翰林院出身的庶吉士。如果沒有意外,張璁會在一個冷衙門裡尋得一個無關緊要的職位混吃等退休。但是偏偏老天給張璁提供了一條捷徑:大禮議之爭。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明代官員 圖

張璁在明白了朝堂中央的大禮議之爭是怎麼回事後,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文章送給朱厚熜。文中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邏輯清晰,思維縝密,就表達了一個觀點:皇上,你是對的,就應該認自己的親生父母。朱厚熜看到這篇文章,如獲至寶。興奮之餘,甚至感慨道:

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

客觀地說,張璁此時的上書,是非常危險的。楊廷和等眾多累朝老臣還把持著朝政,朱厚熜根基尚淺,如果一旦惹怒了朝堂上的文官重臣,朱厚熜是保不了張璁的。而且之前張璁與朱厚照並未任何交集,自己又剛獲得來之不易的功名,這麼做,怎麼算都有巨大的風險。朝史暮想認為,張璁此舉,除了有一定投機心理之外,應該也有仗義執言的意味在裡面。比如張璁的上書的就寫到:

初為進士,未嘗受皇帝一命之寄,皇上亦未嘗識臣為何如人,臣只因見得道理之真,故敢以一人犯天下之怒,幸賴聖明在上裁決,不然臣萬死無益也。

也是,太欺負人了,哪有逼人不認自己親爹的,逼的還是皇帝。

朱厚熜很給力,覺得此人膽識和辯才可用,二話不說就調入京城。期間兜兜轉轉,張璁幾次浮塵,有一次還差點被人打死,但最後終究是站住了腳。文官集團也不是鐵板一塊,看到有人出頭,又看朱厚熜態度之堅決,楊一清,郭勳等人開始支援張璁,漸漸地也有一群人開始站到張璁周圍,朱厚熜終於有了一批打手,再也不是孤身一人了。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明代官員 圖

大禮議之爭,可以說嘉靖朝初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此次事件,實質衝突長達三年半之久,期間楊廷和以退休要挾,文官集團聯名上書威逼,眾臣組團到皇城大門哭鬧,楊廷和之子楊慎甚至不惜策劃謀殺張璁等人的行動,最後都沒有讓朱厚熜屈服,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雖然最後的勝利,主要還是朱厚熜熬出來的,而張璁的出頭和始終頂著巨大的壓力堅定地站在朱厚熜陣營的執著,也讓朱厚熜對其十分感恩。楊廷和致仕了,楊慎被髮配了,一眾文官重臣捱了板子,張璁終於擺脫了命運的枷鎖,自此開始飛黃騰達。

誰說投機走捷徑的,就一定是無能奸佞之徒?

不管張璁如何受到朱厚熜的賞識,但是他的考試成績總是放在那裡。為了進入大明帝國權力中心——內閣,張璁的確費了一番苦心。他首先寄希望於皇帝的直接任命,因為朝臣的牴觸而失敗。之後抱楊一清的大腿,透過一系列操作,順利進入了內閣,成為內閣大學士,以至最後內閣首輔。

很多朋友對張璁的印象源於當面明月先生的那本暢銷書。裡面對張璁的描寫其實有失公允。張璁並不是一個只知道鑽營權力,蠅營狗苟的小人。我們可以看看張璁入閣後做了哪些事情。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朱厚熜 劇照

第一,張璁治理土地兼併。

到嘉靖年間,明代土地兼併問題已經十分嚴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後變成了流民,嚴重影響明代社會安定;同時,國家在編人口大量減員,國庫稅收大幅降低。張璁一入閣,就開始清理莊田問題。從京畿地區開始再推行到地方,從勳貴莊田擴充套件到寺廟產業。嘉靖九年,僅查勘京畿地區勳貴莊田528處,計57400餘頃,其中26000餘頃退返於民。張璁定下了嚴苛的政策,防止勳貴官紳階層的土地兼併,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明代中期的社會矛盾。明《國史傳》有贊:

清勳戚莊田,罷鎮守內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絕,海內治矣

第二,張璁整肅官場。

張璁個人為官清廉,在官場嚴厲肅貪。在執掌都察院(監察部門)時,曾經一次換掉了二十餘名混日子的御史,換上一批青年才俊,使得大明王朝的監察系統一下子高效運作起來。張璁奉行簡化沒有必要的繁文縟節和禮儀程式,精簡辦公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如果有人妄想向他行賄,張璁就會在朝堂上當面揭穿其伎倆。同時,張璁不許自己的親戚朋友出來做官,約束身邊親族的言行。光是從為官清廉來看,張璁已經比後來的徐階,嚴嵩等人要強上百倍。

第三,張璁打壓宦官勢力。

朱厚熜與朱厚照不同,朱厚熜對自己的權謀手段非常自信,且非常反感宦官勢力。所以一上臺就對宦官勢力下手。張璁主政期間,循序漸進,悄無聲息,穩步地裁撤各地鎮守太監,各道監管太監,清除了明代長期以來各地鎮守太監亂政禍民的弊端。當然,此舉是被文官集團歌功頌德的。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大臣 劇照

投機起家的小人物張璁,絕對不是一個愚蠢無能的奸佞之人。相反,他是一個改革家。雖然他的很多改革路線有楊廷和的影子,但是其能力和功績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後來的張居正,就把張璁視為自己的偶像。而張居正變法的很多舉措,其實是借鑑了張璁的思路。比如後來的考成法,一條鞭法,其實裡面都有張璁的理念在。而張璁的諡號是“文忠”,張居正的諡號也是“文忠”,各位,明人對張璁的評價已經毋庸多言了吧。

張璁對明代內閣和朝局影響深遠

明嘉靖朝之前,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大臣進入內閣,他可以保留自己原先的品級,但之前擔任的職位往往就會變成虛銜或者乾脆辭職。比如原來有某某部尚書的職務在身,入閣後一般就掛個尚書的虛銜,不再管具體的事物。

張璁入閣的時候,依然執掌之前的都察院,開閣臣管理都察院之先河。這是什麼概念?內閣是有票擬權的,即政事的建議權。決定權在皇帝或者依附於皇權的司禮監手裡。行政權在六部。監督權在都察院。張璁以執掌都察院的身份進入內閣,就是同時擁有了建議權和監督權。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朱厚熜 劇照

張璁明確地向朱厚熜提出過要求內閣擁有六部和都察院的主官權力。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明代內閣的政治地位開始得到空前提高,甚至隱隱已經有了“宰相”的影子。

張璁是透過大禮議之爭上臺的。再說白一點,是投了皇帝的所好,進而一步登天的。不說這件事情的好壞,但是對後世的影響卻很糟糕。所有人看到了另一條通天捷徑——討好,迎合帝王就能一朝飛昇。於是後來的官員對帝皇一個個投其所好,阿諛奉承,有些嘴臉看起來非常醜陋。

明朝歷史上的改革家,張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張璁

朱厚熜 出遊圖

張璁對於嘉靖來說,其實非常重要。因為正是張璁的出現,使得剛登基的朱厚熜能夠順利熬過一開始的權力之爭,並且最後取得勝利。也是因為張璁,朱厚熜可以推行一系列的新政,慢慢奠定其權力基礎。張璁是幸運的,因為他碰到了還不是很成熟的朱厚熜。他的善終,已經比後來的夏言,嚴嵩等人的結局要好太多了。